TOP

高血压患者麻醉,如何平稳“过关”

2024-05-22 19: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社会,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而当这些患者因手术需要接受麻醉时,一系列问题便随之浮现:高血压患者的麻醉风险是否更高?如何确保他们在麻醉过程中平稳“过关”?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指南。

一、高血压与麻醉:风险与挑战并存

高血压,简而言之,即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这一状况可能导致心脏、血管、肾脏等多个器官受损。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而言,麻醉过程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麻醉药物会影响血压调节机制,可能导致血压急剧波动。高血压患者本身的心血管系统已经处于“紧绷”状态,麻醉过程中的任何血压变化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因此,麻醉师在制定麻醉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血压状况,力求在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术前准备:细致入微,安全第一

为了确保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术前准备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评估:麻醉师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血压控制状况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

2.优化血压控制:术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确保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有助于减少麻醉过程中的血压波动,降低并发症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术前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手术耐受性。

4.心理准备:手术和麻醉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术前,患者应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了解手术和麻醉过程,减轻焦虑情绪,增强信心。

三、麻醉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针对高血压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局部麻醉、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手术或浅表手术。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于手术部位,对全身血压影响较小,适合血压控制不佳或存在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区域麻醉:如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及腹部手术。区域麻醉能够阻断手术区域的神经传导,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有利于血压稳定。但需注意麻醉平面的控制,避免血压过低。

-全身麻醉:适用于复杂、大型手术或需要深度镇静的患者。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确保血压平稳。

四、术中管理:实时监测,灵活应对

术中管理是高血压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麻醉师需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血压管理: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反应,灵活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维持血压在相对稳定范围内。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干预,如升压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降压药(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

-心率管理:心率过快或过慢均可能影响心输出量,进而影响血压。麻醉师需根据心率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足够的通气量和氧合,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引起的血压波动。

五、术后恢复:细致护理,促进康复

术后恢复阶段同样不容忽视。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苏醒后,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引起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血压稳定。

-体位与活动:术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引起的血压波动。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康复。

-饮食与用药:术后饮食应遵循医嘱,避免高脂、高盐食物。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确保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六、结语:科学面对,平稳“过关”

高血压患者接受麻醉手术,虽然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但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加强术中管理、注重术后恢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平稳“过关”。作为患者,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作为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服务。让我们共同携手,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贾原 三门峡市湖滨区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