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娃呼吸时胸口起伏大?重症识别的小细节别忽略

2025-07-11 08: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待久了,见过太多家长因为忽略了孩子呼吸的小细节,差点耽误了大事。就说上周,一个妈妈抱着发烧的娃来,说“孩子喘气时胸口一动一动的,看着怪费劲”。掀开衣服一看,孩子胸骨上窝(脖子下面的小坑)随着呼吸往里陷,这可不是小问题——这是重症肺炎的典型表现。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娃呼吸时胸口起伏大,哪些情况是正常的,哪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娃的呼吸本来就和大人不一样

别一看到娃胸口动得厉害就慌。小朋友,尤其是婴幼儿,呼吸方式和咱们成年人差得远。

成年人呼吸主要靠肚子(膈肌运动),胸口动静不大。但小宝宝胸廓软、肌肉没力气,呼吸时胸口会跟着一鼓一收,看着比大人明显。比如刚吃完奶、哭过、跑跳后,胸口起伏大一点,平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这都是身体的“常规操作”。

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常波动”?有个简单办法:数呼吸次数。安静状态下,

l 新生儿(出生28天内):每分钟40-45次

l 1岁以内:每分钟30-40次

l 1-3岁:每分钟25-30次

l 4-7岁:每分钟20-25次

如果次数在这个范围,胸口起伏虽然明显,但娃脸色红润、吃奶正常、玩得开心,就不用瞎担心。真正该警惕的是“异常起伏”——不仅动得大,还带着“费劲”的信号。

二、这些“异常起伏”,是身体在喊“扛不住了”

重症监护室里,医生护士第一眼观察的就是孩子的呼吸。那些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

1.胸口“往里陷”比“往外鼓”更危险

正常呼吸是胸口往外鼓,要是反过来,出现这些“凹陷”,就得立刻重视:

l 胸骨上窝陷:脖子下面的小坑,吸气时像被吸进去一个小窝

l 锁骨上窝陷:肩膀和脖子连接的地方,吸气时往里凹

l 肋间隙陷:肋骨之间的缝隙,吸气时像被拉开的拉链

这些“三凹征”(三个地方凹陷),说明孩子吸气时得用超大力气,才能把空气吸进肺里,常见于重症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气道异物。就像吸管被捏住一半,想喝到水就得使劲吸,脸都得憋红。

2.呼吸快得像“小马达”,停不下来

前面说过正常呼吸次数,要是超过这个范围,比如1岁娃每分钟呼吸超50次,3岁娃超40次,就算没发烧、没哭闹,也可能是肺里有问题。

更麻烦的是“呼吸频率越来越快”。比如早上还30次/分,中午就40次/分,下午飙到50次/分,这说明身体在“加速供氧”,往往是肺炎加重、呼吸衰竭的前兆。重症监护室里,很多需要上呼吸机的孩子,前期都有这个信号。

3.起伏大还带着“杂音”,问题更复杂

光看胸口还不够,得听呼吸声。如果起伏大的同时,还伴有这些声音,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l 喉鸣:吸气时像小狗叫,“空空空”的,可能是急性喉炎,严重时会堵死气道

l 哮鸣:呼气时像吹哨子,“吱吱吱”的,常见于哮喘或喘息性肺炎

l 痰鸣:嗓子里像有拉锯声,呼噜呼噜响,可能是痰多堵了气道

有个宝宝,家长发现他喘气时胸口动得大,还总发出“呼噜”声,以为是感冒。到医院一听,肺里全是痰鸣音,拍胸片是重症肺炎,已经影响到氧气交换,直接进了监护室。

三、为啥娃容易出现“呼吸费劲”?

跟成人比,孩子的呼吸道就是“迷你版”,稍微有点问题就容易“堵车”。

气管细:婴幼儿的气管直径只有成人的1/3,一点炎症肿胀,就可能堵掉一半空间

免疫力弱:尤其是6个月到3岁的娃,免疫系统还没成熟,病毒细菌容易偷袭肺部

不会“说难受”:小宝宝不舒服只会哭,但家长很难分清是饿了、困了,还是呼吸出了问题

这也是为啥儿童重症监护室里,呼吸问题占了大半——不是娃娇气,是他们的呼吸系统太“脆弱”,一点小毛病就可能闹成大麻烦。

四、发现异常,家长该做这几件事

一旦看到娃呼吸起伏大,还带着前面说的“危险信号”,别犹豫,按这几步来:

1.先看“脸色”和“精神”

这是最直观的判断标准。如果娃脸色发白、发青,嘴唇发紫,或者精神萎靡(平时爱笑,现在逗也不搭理),不管啥情况,立刻去医院,别在家等。

2.数呼吸次数时,别“打扰”娃

等娃睡着或安静时,用秒表数一分钟胸口起伏次数(一呼一吸算一次)。哭闹、吃奶时数不准,容易白紧张。

3.别瞎给“偏方”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咳嗽呼吸费劲,就给喂止咳药、拍后背。其实咳嗽是身体排痰的“保护动作”,强行止咳可能让痰堵得更厉害;拍背如果手法不对(比如用力过猛),还可能伤到孩子。正确做法是:保持安静,赶紧送医院。

4.选对医院,别耽误时间

这种情况直接去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儿科急诊,别先去小诊所。重症呼吸问题需要专业设备(比如氧饱和度监测、雾化机)和药物(比如急救平喘药),这些不是小诊所都能搞定的。

五、这些情况“看似严重”,其实不用慌

不是所有“胸口起伏大”都是重症,这几种情况可以先观察:

l 刚运动完:跑跳后呼吸加快、胸口动得大,休息5-10分钟恢复正常

l 大哭大闹后:哭的时候使劲换气,胸口起伏大,平静后很快好转

l 环境太热:穿太多、盖太厚,孩子闷热时呼吸会变快,减衣后恢复正常

l 区分的关键是:异常情况不会“自己好转”,只会越来越重;而正常情况休息后就会缓解,娃的精神状态也一直很好。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见过太多因为“没及时发现”而加重的病例,也见过不少家长因为“过度紧张”跑冤枉路。其实判断的核心就两条:看娃的“舒适度”和“恢复力”。

如果娃呼吸起伏大,但该吃吃、该睡睡、逗着会笑,可能只是正常现象;如果同时伴有脸色差、精神蔫、呼吸声音异常,别管白天黑夜,赶紧去医院。

孩子的身体很诚实,呼吸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健康密码”。家长多一分细心,娃就少一分风险。毕竟,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那些小小的胸膛,都能平稳、顺畅地呼吸。

(赵静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室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