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刚做完手术,天天拉屎都要经过伤口,会不会感染啊?”——这是结直肠肛门外科患者术后最担心的问题。确实,肛门这个部位有点“特殊”:每天要排便,周围细菌多,伤口还藏在褶皱里,一不小心就可能红肿、流脓,甚至延迟愈合。但只要把细节做好,感染完全可以预防。今天就来聊聊肛门术后防感染的“关键操作”,这些细节比吃药打针还重要,记牢了能少遭不少罪。
一、先搞懂:肛门术后为啥容易感染?这部位太“特殊”
肛门周围的皮肤本来就“热闹”:褶皱多、汗腺多,还离尿道、阴道口(女性)近,平时就藏着不少细菌(比如大肠杆菌)。术后伤口裸露在外,排便时粪便会经过伤口,细菌很容易趁机“入侵”;加上伤口位置隐蔽,不容易清洁,汗液、分泌物堆积,简直是细菌的“天然培养皿”。
打个比方:其他部位的伤口(比如胳膊上的)像敞亮的平地,脏了容易擦干净;肛门伤口像墙角的缝隙,又潮又暗,脏东西容易藏进去,还不好清理,自然容易“长霉”(感染)。
二、最容易忽视的“感染导火索”:这些小事最坑人
很多人术后一心想着“吃好点补身体”,却在细节上犯了错,不知不觉给感染“开了绿灯”。
1.排便后“随便擦擦”,伤口藏着“细菌窝”
术后第一次排便后,很多人怕疼,只用卫生纸随便擦两下就完事。但肛门褶皱多,卫生纸根本擦不干净,粪便残渣会藏在伤口里,细菌在里面“繁殖”,不出两天伤口就可能红肿、流脓。
有人觉得“反正天天排便,擦再干净也会脏”,这可不对——擦不干净是“持续喂细菌”,认真清洁是“减少细菌数量”,效果天差地别。
2.坐浴“应付了事”,水温时间都不对
医生让术后坐浴,有人觉得“泡一泡就行”,水温要么太烫(烫得伤口疼),要么太凉(没效果);泡不到5分钟就站起来,说“太麻烦”。其实坐浴是清洁伤口、杀菌消炎的关键:温水能让肛门括约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冲掉伤口里的脏东西,比单纯擦更有效。应付式坐浴,等于给感染“留机会”。
3.捂着“不透气”,伤口闷出“汗”
为了“保护伤口”,有人术后穿紧身裤、化纤内裤,结果肛门周围不透气,汗液、分泌物排不出去,伤口一直处于潮湿状态,细菌最爱这种环境,想不感染都难。尤其是夏天,捂着捂着就可能闻到“异味”,这就是细菌在“闹事”的信号。
4.太早“补大荤”,粪便太硬“划伤伤口”
术后没几天就开始吃红烧肉、猪蹄“补身体”,结果粪便变得又干又硬,排便时像“砂纸擦伤口”,把刚长好的肉芽组织划伤,细菌趁机钻进破损处,感染就来了。其实术后初期,“让粪便软一点”比“吃补品”更重要。
三、防感染的“黄金操作”:从排便到穿衣,细节要做透
肛门术后防感染,核心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这几件事必须做到位,缺一不可。
1.排便后“三步骤”:冲洗→坐浴→擦干,一步不能少
这是防感染的“重中之重”,比吃药还关键:
l 第一步:温水冲洗:排便后别先擦,先用38-40℃的温水(手感微温不烫)冲洗肛门(可以用淋浴头冲,或用专门的坐浴盆接水蹲洗),水流别太急,轻轻冲1-2分钟,把粪便残渣冲干净;
l 第二步:坐浴:冲洗后,坐在放满温水(还是38-40℃)的坐浴盆里泡10-15分钟(水位没过肛门即可)。温水能放松肛门,还能消炎,医生开的坐浴药(比如高锰酸钾、复方黄柏液)也可以加进去(按说明书稀释,别太浓);
l 第三步:轻轻擦干:坐浴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柔软的毛巾(别用粗糙的卫生纸)轻轻按干伤口(是“按干”不是“擦”,避免摩擦伤口),保持伤口干燥。
记住:每次排便后都要做这三步,哪怕半夜排便也别偷懒——一次没做好,就可能给细菌可乘之机。
2.伤口换药:医生护士操作,自己别瞎碰
术后前几天,伤口需要换药(用碘伏消毒、放引流条),这个必须让护士来做,自己别在家瞎弄:
l 护士会用无菌工具清理伤口里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保证伤口“干净”;
l 放引流条能把渗液引出来,避免积液在伤口里“养细菌”;
l 换药时如果觉得伤口疼、有异味,或纱布上渗液变多、变浑浊,及时告诉医生(可能是感染前兆)。
别觉得“换药疼就少换几次”——换药是为了清理细菌,疼一时总比感染后遭罪强。
3.穿衣:选“宽松透气款”,给伤口“通风”
l 穿纯棉内裤(吸汗、透气),别穿化纤或紧身内裤(不透气,捂着伤口出汗多,容易滋生细菌);
l 外裤选宽松的运动裤、休闲裤,别穿牛仔裤(勒得紧,摩擦伤口还不透气);
l 内裤每天换一次,换下来的内裤用开水烫洗(杀菌),阳光下晒干(紫外线也能杀菌),别阴干(潮湿容易长霉)。
就像给伤口“搭个通风的小房子”,细菌在干燥透气的环境里很难繁殖。
4.饮食:让粪便“软一点”,减少对伤口的刺激
术后1-2周,饮食的核心是“让排便顺畅、粪便软”,避免硬便划伤伤口:
l 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水少了粪便会干硬,像砂纸一样磨伤口;
l 吃软食(粥、烂面条、蒸蛋),逐渐加少量膳食纤维(煮软的菠菜、南瓜、苹果泥),但别一下子吃太多粗纤维(芹菜、韭菜),否则可能引起腹胀、排便次数太多,反而刺激伤口;
l 别吃辛辣、油炸、酒精(辣椒、火锅、炸鸡、啤酒)——这些会让肛门充血、分泌物增多,还可能引起腹泻或便秘,都是感染的“帮凶”。
简单说:术后初期,让肠道“轻松点”,伤口才能少受罪。
四、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感染了,赶紧找医生
就算做得再仔细,也可能出现感染迹象,早发现早处理,能避免小感染变成大问题。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立刻告诉医生:
1. 伤口突然疼得厉害,比之前更疼,坐立难安;
2. 伤口周围红肿、发热,摸起来硬硬的,甚至鼓出小包;
3. 换药时发现伤口有黄色或绿色的脓性分泌物,还伴有臭味;
4. 发烧(体温超过38.5℃),可能是感染扩散到全身的信号。
这些都是感染的“警报”,医生会通过加强换药、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来控制,千万别自己在家涂药膏(可能加重刺激)。
五、恢复期“加分项”:这些小事能帮伤口长得更快
做好基础防护后,这些小细节能让伤口恢复得更顺利,间接减少感染风险:
1. 适当活动: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慢慢走(别久坐久躺),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给伤口“送营养”,还能减少肠道胀气;
2. 别总摸伤口:手上细菌多,摸得多了容易污染,痒的时候也别挠,实在难受可以用温水轻轻冲一下;
3. 保持心情放松:焦虑会让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伤口愈合,看看剧、听听歌转移注意力,恢复也会快一点。
结语:肛门术后防感染,细节决定成败
肛门术后感染虽然麻烦,但只要把“排便后清洁”“坐浴”“穿衣”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有效预防。别觉得“太麻烦”,想想感染后可能疼得坐不了、恢复时间翻倍,就知道这些付出有多值。
记住:医生护士会帮你处理伤口,但日常护理得靠自己。从排便到穿衣,每一步都认真做,伤口才能乖乖长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王蝶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2)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