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透视身体的“核”与“肺”:核医学影像与肺部CT的奇妙之旅

2024-05-10 16: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的浩瀚星空中,影像检查犹如璀璨的星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引方向。其中,核医学影像检查和肺部CT检查更是备受瞩目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一场奇妙之旅,深入探索这两项检查的奥秘,了解它们如何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提起“核”字,许多人可能会心生畏惧,脑海中浮现出核爆炸的恐怖场景。然而,核医学影像检查并非那般可怕。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微小的“侦察兵”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被特定器官或组织吸收。随后,先进的成像设备捕捉它们发出的信号,绘制出体内器官的“功能地图”。这种检查能洞察器官的“工作状态”,在疾病早期,当结构尚未改变时,就能发现功能异常,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核医学影像检查家族成员众多,各有所长。骨扫描能精准定位骨转移、骨髓炎等病变,是癌症患者的“骨健康卫士”;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心肌供血,为冠心病患者“把脉”;甲状腺显像判断甲状腺功能,揪出结节、肿瘤“元凶”;PET/CT检查融合功能与结构,是肿瘤诊断的“雷达”,早期发现、准确分期、疗效评估样样精通;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为泌尿系统疾病“把脉”。

谈及肺部CT检查,更是守护呼吸健康的“利器”。肺部CT利用X射线旋转扫描,层层剖析肺部结构,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它能在肺癌早期,当肿瘤仅如微小结节时,就精准捕捉,为早期手术切除赢得先机。对于肺部感染,CT能洞察感染范围、严重程度,指导精准用药。在肺血管疾病诊断上,CT血管造影清晰勾勒血管走向,肺栓塞、血管畸形无处遁形。

核医学影像与肺部CT检查虽各有侧重,但绝非“孤军作战”。在肿瘤诊疗中,PET/CT全身扫描精准定位肿瘤原发灶、转移灶,为分期“定调”;肺部CT则细致观察肺部病灶形态、大小,为手术切除“精准导航”。二者携手,为肿瘤患者打造全方位诊疗方案。

检查前的准备也至关重要。核医学影像检查需提前注射放射性药物,空腹、停药等要求依检查类型而定;肺部CT检查则需去除金属物品,有时还需注射造影剂,过敏史提前告知医生。检查时,配合技师指令,平稳呼吸、保持不动,为清晰图像“助力”。

安全性上,核医学影像检查放射性药物剂量小、半衰期短,检查后多喝水、多排尿,辐射很快消散;肺部CT检查辐射剂量可控,偶尔检查风险极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医生会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总之,核医学影像与肺部CT检查是现代医学的“两把利剑”,各有所长、互补短板。了解它们、善用它们,就是为健康增添“防护盾”。下次体检或就医时,若医生建议相关检查,别再犹豫、恐惧,积极配合,让这些先进医疗技术为健康“保驾护航”,携手迈向无病无忧的美好生活。

(李甜甜 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