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眼中的肺,呼吸系统疾病的根源探寻

2025-07-02 09: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肺,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同一个精密的空气交换机,时刻进行着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维系着生命的基本运转。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中,对于肺的认知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根源的剖析,既有着各自独特的视角,又存在着奇妙的交织与互补。

西医眼中的肺,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精细的器官。从解剖学角度看,肺由无数个肺泡组成,这些微小的肺泡宛如一个个精致的小气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空气进入肺部,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反向扩散到肺泡,随后被呼出体外。这一过程依赖于呼吸肌的规律收缩与舒张,以及气道的通畅。呼吸系统疾病在西医范畴内,根源往往可追溯到器质性病变。例如,肺炎通常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肺泡充血、水肿,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又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造成气道慢性炎症,进而使气道狭窄、气流受限,肺泡弹性回缩力下降,形成肺气肿等病理改变,逐步侵蚀肺部功能。支气管哮喘则是气道高反应性作祟,在过敏原刺激下,气道平滑肌痉挛、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致使气道狭窄,呼吸困难发作。西医通过详细的检查,如胸部 X 光、CT 扫描、肺功能检测等,能够精准定位病变部位,明确病因,为治疗提供直观依据,常采用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针对性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中医对肺的理解则更为宏观与深邃。肺在中医理论里,不仅司呼吸,还主气、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枢纽。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皆易从口鼻或皮毛入侵肺部,打破肺脏阴阳平衡,引发疾病。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可见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流涕;风热犯肺,则致肺失清肃,出现发热、咳嗽、痰黄稠等症状。内伤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累及于肺。久病耗伤肺气,或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灼肺,均可致使肺部生理功能失常,滋生慢阻肺、肺纤维化等慢性顽疾。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风寒咳嗽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法,风热咳嗽则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对于肺气虚者补益肺气,肺阴虚者滋养肺阴,从根源上调整机体失衡状态,扶正祛邪,恢复肺脏生机。

实际上,中西医对于肺的认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融合。西医的精准诊断技术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信息,而中医的整体调理理念又能弥补西医在改善机体整体功能、预防疾病复发方面的不足。例如,在治疗肺癌术后患者时,西医手术切除病灶、配合放化疗杀灭残留癌细胞的同时,中医通过辨证给予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复发风险。

无论是西医聚焦于肺部微观结构与病理改变,还是中医着眼于整体气机与脏腑关联,都在为探寻呼吸系统疾病根源不懈努力。二者相辅相成,如同两把钥匙,共同开启守护肺部健康的大门,为人类战胜呼吸系统疾病照亮前行之路,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生机与希望。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西医在肺系疾病领域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多硕果,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大福祉。

(刘艳玲 鹤壁仁和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