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特征的致命性肺部疾病,其死亡率高达30%-50%。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医生常要求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即“趴着睡”)进行呼吸治疗。这个看似简单的体位调整,实则是基于人体生理学与病理学的精密设计,是改善患者氧合、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手段。
一、ARDS的病理机制
ARDS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广泛损伤。当患者因严重感染、创伤或休克等因素引发ARDS时,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会因炎症反应而破裂,导致肺间质和肺泡腔内充满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这种渗出液会压迫肺泡,使其逐渐塌陷,形成“肺不张”。
在仰卧位时,重力作用会使背侧肺泡因受压而进一步塌陷,而前侧肺泡则因过度膨胀而受损。这种非均匀的肺损伤导致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衡:塌陷的肺泡无法参与气体交换(无效腔增大),而过度膨胀的肺泡则因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此时,即使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患者仍会出现顽固性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二、俯卧位通气的科学原理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重新分配肺内通气与血流,从而逆转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背侧肺泡通气
当患者转为俯卧位时,背侧肺泡从受压状态转为相对扩张状态。重力作用使胸腔内压力分布更均匀,减少心脏和纵隔对背侧肺区的压迫,促进塌陷的肺泡重新开放。
优化通气/血流比例
在仰卧位时,背侧肺泡因塌陷导致通气减少,但血流灌注仍持续(即“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形成肺内分流,加重低氧血症。俯卧位后,背侧肺泡通气恢复,通气/血流比例趋于正常,肺内分流率可降低20%-30%,从而有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₂)。
促进分泌物引流
ARDS患者常因痰液黏稠、咳嗽无力导致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肺不张。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痰液从背侧肺泡向主气道流动,配合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肺不张和肺部感染风险。
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
在仰卧位时,心脏位于前胸壁下方,会对前侧肺泡产生压迫,限制其扩张。俯卧位后,心脏位置相对上移,减少对前侧肺泡的压迫,使更多肺泡能够参与气体交换。
三、俯卧位通气的临床证据
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
PROSEVA研究:对466例中重度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果显示,俯卧位组28天死亡率较仰卧位组降低17%(16%vs.33%),且机械通气时间缩短4天。
LUNGSAFE研究:数据表明,俯卧位通气使重度ARDS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50%。约60%患者首次俯卧后1小时内血氧显著提升。
新冠肺炎临床实践:新冠疫情期间,这一疗法被WHO列为重症救治核心推荐,全球超百万患者受益。
四、俯卧位通气的实施要点:安全与有效的平衡
尽管俯卧位通气疗效确切,但其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以避免并发症: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中重度ARDS(PaO₂/FiO₂≤200mmHg)、重症肺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者。
禁忌症: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脑损伤伴颅内高压、急性出血性疾病、脊柱或骨盆骨折等。
操作流程
团队配合:需5-6名医护人员协同操作,分别负责头部、躯干和四肢的固定与翻身。
体位摆放: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胸部和髂部垫软枕以减少受压,双上肢呈“游泳式”摆放以避免神经损伤。
监测指标: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每2小时调整头部方向以预防面部压疮。
持续时间
建议每日俯卧位时间≥12小时,可分次进行(如每次2-4小时)。对于无法耐受长时间俯卧的患者,可采用间歇性俯卧位或侧卧位替代。
五、个体化与精准化治疗
超声引导下俯卧位:通过肺部超声评估肺泡复张情况,动态调整俯卧位时间与频率。
联合ECMO治疗:对于极重度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使用,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清醒俯卧位:对于无需机械通气的轻中度ARDS患者,清醒俯卧位(患者自主配合体位调整)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缩短住院时间。
ARDS患者的“趴着睡”并非简单的体位改变,而是基于人体生理学与病理学的精密干预。通过重力作用重新分配肺内通气与血流,俯卧位通气能够逆转ARDS的核心病理过程,显著改善患者氧合,降低死亡风险。
(王莎莎 河南省肿瘤医院 重症医学科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