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右上腹像被人拧了一把,疼痛顺着肋骨一路爬到肩胛,连呼吸都带着酸爽。你蜷缩成虾米状,冷汗把床单浸透。家人急得团团转:“要不要马上开刀?能不能先吃药把石头排出来?听说还能保胆取石?”胆囊结石的每一次发作,都是身体在提醒:该做出选择了。但选择之前,先把三种主流治疗方案的底牌看清。
一、疼得打滚的背后:石头如何点燃“胆绞痛”
胆囊就像挂在肝脏下方的梨形水袋,负责储存、浓缩胆汁。当胆汁里的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过饱和,便会析出结晶,滚雪球般长成结石。石头静止时,人可能毫无察觉;一旦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胆汁瞬间“堵车”,胆囊壁强力痉挛,疼痛等级堪比分娩,这就是胆绞痛。若堵塞持续,细菌乘虚而入,引发急性胆囊炎,甚至化脓、穿孔,疼痛升级,生命告急。
二、方案A:保守排石——“温柔”也有门槛
“能不能像肾结石一样,喝喝排石药就完事?”理论可行,现实苛刻。
1. 药物溶石:口服熊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可缓慢溶解胆固醇结石,但仅对微小结石、透光、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有效,但疗程长,复发率高。
2. 中医针灸、耳穴贴压:对缓解胆绞痛、改善胆囊收缩力有辅助价值,却难以让石头“凭空消失”。
一句话总结:保守排石像“文火炖汤”,时间成本大、适应症窄,一旦石头过大、炎症重、胆囊壁增厚,成功率直线下降。
三、方案B:腹腔镜胆囊切除——微创“一刀切”仍是金标准
1990年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问世,让“开膛破肚”变成“钥匙孔手术”。如今,它被视为症状性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案。
1. 怎么做:在腹部打3~4个0.5—1 cm的小孔,充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切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剥离胆囊,经小切口取出。
2. 技术优势:
• 创伤小,术后当天可下床,平均住院不到一周;
• 免疫抑制轻,术后C反应蛋白、IL-6等炎症指标远低于传统开腹;
• 并发症可控,胆道损伤发生率<0.5%,且随着三维腹腔镜、术中荧光导航普及而进一步降低。
3. 适用人群:反复发作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最好在发病72小时内手术,越早越简单)、胆囊萎缩、瓷化胆囊、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人群。
4. 疑虑答疑:
• “摘了胆会不会没胆汁?”——胆汁仍由肝脏分泌,只是缺少“蓄水池”,多数人半年内胆管会轻度扩张以代偿,饮食可逐步恢复常态。
• “听说会腹泻?”——约5%—10%患者出现脂肪泻或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3—6个月内自行缓解,必要时口服胆汁酸结合剂即可。
四、方案C:保胆取石——“留住胆囊”的浪漫与现实
“石头拿走,胆囊留下”听起来两全其美,但争议从未停息。
1. 技术路径:腹腔镜或胆道镜切开胆囊底部,取出结石,再缝合胆囊。
2. 优点:心理层面“器官完整”,短期并发症与LC相近。
3. 致命短板:
• 复发率高:5年复发率20%—40%,10年高达50%,与胆囊本身成石体质、排空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二次手术难度大:胆囊壁瘢痕、粘连,使后续LC转为开腹风险增加;
• 癌前病变隐患:对于胆囊壁钙化、腺瘤样息肉、长期慢性炎症者,保胆等于给癌变留下温床。
国际指南普遍建议:保胆取石仅适用于经严格筛选(胆囊收缩功能>50%、结石少、无炎症、患者强烈意愿且能接受复发)的极少数人群。
五、决策树:一分钟自测,你适合哪条路
1. 是否首次发作、症状轻、石头小、无炎症?——可考虑药物+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复查超声。
2. 是否反复发作、夜间痛醒、合并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病史?——腹腔镜胆囊切除是最佳选择。
3. 是否年轻、心理难以接受缺胆、胆囊功能良好、结石单发且小?——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尝试保胆,但必须接受长期随访。
4. 是否高龄、心肺功能差、无法接受全麻?——可考虑经皮胆囊造瘘引流,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评估二期手术。
六、术后生活:没有胆囊的日子该怎么过
1. 饮食节奏:术后1个月低脂半流质→2个月逐步增加蛋白、健康脂肪(深海鱼、坚果、橄榄油)→3个月后恢复普通饮食,但仍需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处方:术后第1天床边站立,第2天室内行走,1周后散步,1个月后慢跑、游泳皆可。
3. 定期复查:术后半年、1年各做1次腹部超声,监测胆管有无扩张、残余结石。
七、写在最后: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胆囊结石不是洪水猛兽,却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排石、切胆、保胆,三条道路各有红绿灯。关键是:在疼痛尚未升级、并发症尚未失控时,主动找肝胆外科医生做一次系统评估,把石头大小、胆囊功能、炎症程度、自身基础疾病、生活需求全部摆上桌面,再决定走哪条路。
别让下一次绞痛在深夜突袭,更别让“再等等”成为手术台上追悔莫及的叹息。石头虽小,决策事大;早一步理性选择,才能后顾无忧。
(纪登峰 新密市中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