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消化不良已成为许多人的困扰。它可能表现为饭后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虽看似小问题,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长期忽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隐患。其实,应对消化不良,中医食疗与西医疗法各有妙招,二者结合,能有效唤醒肠胃动力。
中医食疗:温和调理,滋养肠胃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多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通过食疗,可选用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作用的食材,循序渐进地改善肠胃功能。
1.山药薏仁粥
山药味甘性平,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将山药与薏仁按 2:1 的比例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可有效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湿气较重导致的消化不良人群。长期食用,不仅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还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改善体质。
2.山楂麦芽饮
山楂酸甘微温,擅长消食化积,对肉食积滞效果显著;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二者搭配,堪称消食佳品。取山楂 15 克、麦芽 20 克,加水煮沸后小火再煮 15 分钟,代茶饮用。饭后饮用一杯,可促进食物消化,缓解油腻感,对于因饮食过量、进食过多肉类引起的消化不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肠胃轻松“减负”。
3.陈皮萝卜汤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萝卜消食化痰、下气宽中。将陈皮 10 克、白萝卜 500 克,加水炖煮至萝卜熟透,加少许盐调味。此汤味道鲜美,既能消食导滞,又能行气化痰,对于脘腹胀满、咳嗽痰多且伴有消化不良的人尤为适宜,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调理肠胃气机,恢复肠胃正常蠕动。
西医疗法:精准对症,缓解不适
西医针对消化不良,主要依据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等手段进行治疗,快速缓解患者不适。
1.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这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排空,有效缓解腹胀、早饱等症状。通常在饭前 15 - 30 分钟服用,能充分发挥药效,帮助肠胃“加速运转”,让食物顺利前行,减轻肠胃负担。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会有一些轻微副作用,如头痛、腹泻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消化酶制剂
当人体自身消化酶分泌不足时,可补充消化酶制剂,如复方消化酶胶囊等。它能补充多种消化酶,辅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胰腺疾病导致的消化酶缺乏等情况。一般随餐服用,可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混合,更好地发挥助消化作用。
3.抑酸剂
对于因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胃食管反流病伴随的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可使用抑酸剂,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这些药物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不适症状,促进肠胃黏膜修复,为肠胃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环境。
消化不良不容小觑,中医食疗从整体出发,调养脾胃根本;西医疗法精准对症,迅速缓解症状。二者相辅相成,结合日常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多管齐下,定能唤醒肠胃动力,让我们的肠胃重新焕发生机,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拥抱健康生活。
(梁建议 南阳市中医院 肝胆脾胃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