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右上腹,胆囊宛如一座小巧却至关重要的“仓库”,默默参与着消化代谢的关键步骤。然而,当胆囊炎悄然来袭,这份平静便被打破,疼痛、不适如乌云蔽日,笼罩患者生活。此时,中西医携手,恰似驱散阴霾的暖阳,为胆囊炎患者重塑肝胆“晴空”。
胆囊炎发作,常以右上腹剧痛开场,那是一种钝痛、绞痛交织的折磨,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恰似有只无形之手揪住内脏,令人冷汗淋漓、辗转难眠。炎症之下,胆囊充血水肿,囊壁增厚,胆汁排泄受阻,消化功能紊乱,恶心、呕吐接踵而至,进食稍多或油腻些,便觉腹胀难忍,仿佛胃里藏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不适。长期反复,还可能引发胆囊结石、胆囊穿孔等并发症,身体健康危在旦夕,生活质量也一落千丈,工作受扰、社交搁置,患者深陷困境。
西医治疗胆囊炎,向来以精准高效著称。急性期,抗生素是抗感染的先锋,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精准出击,抑制细菌滋生,减轻胆囊炎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迅速缓解胆道痉挛,抚平如潮般汹涌的疼痛,让患者眉头得以舒展。必要时,手术切除病变胆囊,更是“斩草除根”的利刃,直接终结胆囊病灶,杜绝后患,为患者健康抢回先机,尤其针对结石嵌顿、胆囊穿孔等危急情况,堪称力挽狂澜之举。
可西医虽强,也有其局限。抗生素滥用易致耐药菌产生,手术创伤对身体元气损耗不小,术后恢复期间消化功能重建面临挑战。此时,中医智慧恰能补位,撑起康复“另一半天空”。
中医视胆囊炎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之证。中药方剂里,大柴胡汤加减堪称经典,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黄通腑泄热,诸药合用,如清风拂过肝胆,吹散湿热郁积,调和气血运行,缓解胆囊肿胀、疼痛;针灸疗法更是精妙,针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等穴位,能调节胆道括约肌功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如同给堵塞的河道清淤疏浚,让胆汁畅行无阻,改善消化不适。日常调理中,中药茶饮如蒲公英、玉米须煮水代茶,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温和滋养肝胆,助身体慢慢复原。
中西联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协同作战、取长补短。急性发作时,西医控制症状、稳定病情,中医跟进调理体质、巩固疗效;慢性期,中医为主调养脏腑、化痰湿、通经络,西医定期检查监控,二者配合,恰似为胆囊炎患者编织一张严密防护网。
于生活细节处,防与治同样关键。饮食清淡为要,蔬菜、水果、全谷物是餐桌主角,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需敬而远之,规律作息不容小觑,熬夜伤阴,扰乱肝胆生物钟,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慢跑、太极等运动促气血循环,护肝胆周全。
胆囊炎不可怕,中西联合恰似双翼护航,带患者穿越病痛迷雾。医患携手共进,遵循医嘱、细调生活,必能重归健康正轨,让肝胆重迎“晴空”,畅享美好生活,开启无忧篇章。
(梁建议 南阳市中医院 肝胆脾胃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