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手术领域,当哮喘患者面临全麻时,确实犹如踏上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全麻风险相对较高,但通过周全准备与精细管理,也能安全“闯关”。
一、哮喘患者全麻的高风险根源
哮喘患者的气道本就处于一种高反应性状态,全麻过程中,诸多因素可能诱发气道痉挛,这是风险攀升的关键。麻醉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些麻醉药剂可能具有组胺释放作用,如同点燃了敏感火药库的导火索,引发支气管收缩。例如,某些阿片类药物在使用后,可能刺激呼吸道平滑肌,导致原本就狭窄、易痉挛的气道进一步收紧,让患者呼吸受阻。
插管过程更是一道难关。当喉镜置入、气管导管插入时,对这些机械刺激,哮喘患者的气道会过度反应,瞬间引发强烈的支气管痉挛,严重情况下,肺部通气功能急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危及生命。而且,全麻会使患者的自主呼吸抑制,完全依赖呼吸机辅助通气,若此时气道痉挛未得到有效控制,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又难以精准适配,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都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加重心肺负担。
二、术前评估:筑牢安全基石
为了让哮喘患者安全度过全麻手术期,术前评估是第一步关键。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哮喘病史,包括发病频率、严重程度、近期发作情况以及日常用药种类与剂量。例如,频繁发作、需长期使用高剂量激素控制的重症哮喘患者,全麻风险必然高于病情稳定、偶尔轻微发作的患者。
肺功能检测不可或缺,通过专业设备测量患者的通气功能、气道阻力等指标,精准把握气道健康状况。若肺功能显示重度阻塞,提示气道病变严重,麻醉团队要高度警惕,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同时,过敏原筛查也能帮助医生避开可能引发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如对某种麻醉剂成分过敏的患者,可及时调整麻醉方案,选用替代药物。
三、麻醉方案定制:精准施策
基于术前评估结果,麻醉师会精心定制麻醉方案。药物选择上,优先选用对气道刺激小、不易诱发组胺释放的麻醉诱导剂和维持药物。比如,丙泊酚作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相对副作用较小,对气道影响温和,可减少支气管痉挛风险。舒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在合理剂量下,能提供良好镇痛且对气道影响可控。
联合使用吸入性麻醉药时,会密切关注其浓度与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确保在维持麻醉深度的同时,不加重心肺负担。对于哮喘患者,还会常规准备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一旦术中出现气道痉挛迹象,能迅速给药,扩张支气管,缓解危急情况。
四、术中监护:全程护航
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会开启“全方位监护模式”。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任何细微波动都可能预示气道问题。一旦发现气道压力升高、潮气量下降,即刻排查是否气道痉挛,并采取相应措施。
血氧饱和度也是重点监测指标,它反映机体氧合情况。若血氧下降,意味着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能因气道痉挛或呼吸机设置不当引起,需迅速调整呼吸机参数或处理气道问题。同时,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变化,这些指标能间接反映机体应激程度与循环状态,为及时处理并发症提供依据。
五、术后复苏:平稳着陆
术后复苏阶段同样关键。随着麻醉药物逐渐代谢,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但要警惕哮喘再次发作。此时,医护人员会密切守护,协助患者排痰,保持气道通畅。继续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用布地奈德等药物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待患者呼吸平稳、意识清醒后,还需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哮喘急性发作迹象才转运回病房。病房内,护士也会定时巡查,关注患者呼吸状况,督促按时用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助力身体全面恢复。
总之,哮喘患者全麻虽风险重重,但凭借严谨的术前评估、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术中精细监护以及术后悉心护理,能够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让患者安全闯过全麻难关,迎接健康转机。
(汪涵 太康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