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暑昏迷咋处理?黄金半小时抢救法

2025-07-15 10: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若长时间暴露且无法有效散热,极易引发中暑。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核心体温持续攀升至40℃以上时,可能直接导致意识丧失,进入中暑昏迷状态。这一阶段若未在30分钟内实施有效急救,患者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脑细胞不可逆损伤而死亡。因此,掌握“黄金半小时抢救法”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一、黄金半小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中暑昏迷的本质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引发的全身性病理反应。当核心体温突破40℃阈值,细胞膜稳定性被破坏,线粒体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内酶系统失活。此时,脑组织因代谢需求高且对缺氧敏感,成为最早受损的器官。实验数据显示,体温每升高1℃,脑细胞死亡率增加3%,超过42℃时存活时间不足15分钟。

同时,高温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微循环障碍。此时,即使脱离高温环境,体温仍可能因内源性产热持续升高。因此,黄金半小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物理和药物手段快速降低核心体温,阻断恶性循环。

二、院前急救:黄金半小时的精准操作

1. 脱离热源与环境控制(0-5分钟)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优先选择空调房或树荫下。若环境温度仍高于30℃,需使用电风扇或便携式降温设备制造局部气流。转移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平卧位,避免二次损伤。对于高空作业或密闭空间中暑者,需使用担架平稳搬运,防止脊柱损伤。

2. 快速降温实施(5-20分钟)

体表降温:解开患者衣物至仅剩内衣,用20-25℃温水(非冰水)全身喷洒,重点覆盖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同步使用电风扇以10m/s风速吹拂,通过蒸发散热机制使体温每小时下降0.3-0.4℃。

特殊部位处理: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处,每5分钟轮换部位。对于意识清醒者可饮用含0.1%氯化钠的凉盐水,但昏迷患者严禁经口喂食,防止误吸。

创新技术应用:在急救资源充足时,可使用便携式冰毯或半导体制冷设备,通过热传导方式快速降低体表温度。

3. 生命体征监测(20-30分钟)

体温监测:优先使用电子耳温计或直肠温度计,每5分钟记录一次。当体温降至38.5℃时,需减缓降温速度,防止出现反弹性低体温。

循环评估:触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强度,观察甲床颜色评估末梢灌注。若出现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等休克早期表现,需立即转为复苏体位。

意识状态分级:采用GCS评分系统评估昏迷程度,若评分低于8分,需提前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三、院内急救:黄金半小时后的延续治疗

1. 核心体温精准调控

血管内降温:对院前急救后体温仍高于39℃的患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后注入4℃生理盐水,以100-200ml/min速度灌注,直至核心体温降至38℃。

体外循环降温:在ECMO支持下,通过血泵将血液引出体外,经变温器降温后回输,可实现每小时降低体温1-2℃的精准控制。

药物辅助治疗:静脉注射丹曲林钠(2.5mg/kg)抑制肌浆网钙离子释放,减少产热;同时使用氯丙嗪(25-50mg)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强物理降温效果。

2. 多器官功能支持

神经系统保护:持续监测颅内压,当ICP>20mmHg时,使用20%甘露醇(0.5-1g/kg)快速静滴,配合30°头高位降低脑水肿风险。

肾脏替代治疗:对出现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采用低温置换液(32-35℃)同步实现体温调控和毒素清除。

凝血功能纠正:定期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当D-二聚体>5mg/L时,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溶栓治疗。

四、特殊场景的急救策略

1. 儿童中暑昏迷

儿童体表面积/体重比值大,更易发生热射病。急救时需注意:

降温速度应比成人快0.5倍,目标体温设定为37.5℃

避免使用酒精擦拭,防止经皮肤吸收导致中毒

补液量按4ml/kg/%脱水程度计算,优先使用含1/3张力的口服补液盐

2. 老年人中暑昏迷

老年人汗腺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急救要点包括:

警惕非典型表现,如谵妄、共济失调等前驱症状

降温时需同步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诱发意识障碍

补液速度控制在100ml/h,避免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3. 孕妇中暑昏迷

需兼顾母体与胎儿安全:

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灌注

降温目标设定为37.8℃,防止子宫收缩引发早产

持续胎心监护,当胎心率>160次/分或<110次/分时,立即启动剖宫产准备

五、预防胜于治疗:高温环境生存指南

个体化防护:户外工作者需佩戴含有相变材料的降温背心,其储热能力可达200J/g,可维持体表温度<35℃达4小时。

水分管理:采用“少量多次”补水策略,每15分钟饮用150ml含0.1%氯化钠溶液,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低钠血症。

智能监测: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核心体温、心率变异性(HRV)等指标,当HRV<20ms时提示热应激风险增加。

热适应训练:通过7-14天渐进式高温暴露(从28℃开始,每日增加1℃),使血浆容量增加12%,汗液钠浓度降低40%,显著提升耐热能力。

六、结语

中暑昏迷的黄金半小时抢救,是现代急救医学与时间赛跑的典范。从院前的快速降温到院内的精准调控,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生命极限的挑战。然而,真正的健康防线应建立在预防之上——通过科学防护、智能监测和热适应训练,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中暑风险降至最低。当高温警报拉响时,请记住:每一个降温措施的实施,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张建红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