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夏季中暑不是小问题:从轻度不适到热射病的急诊应对指南

2025-05-19 11: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夏日炎炎,高温天气里,中暑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很多人觉得中暑不过是头晕口渴,歇会儿就好,却不知小小的“不适”可能演变成致命的热射病。据急诊科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因中暑延误治疗导致多器官衰竭的案例不在少数。了解中暑的分级应对知识,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一、识别中暑的三个层级:从轻微到致命

中暑本质是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的急症,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症状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热痉挛: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活动后,突然出现四肢肌肉、腹部或背部的阵发性痉挛,伴随大量出汗、口渴,体温通常正常或略高。这是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钠、钾)丢失过多引起的。此时需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痉挛通常在30分钟内缓解。

热衰竭:全身机能的“红灯警报”

当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后,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体温可能升至38℃以上,但意识尚清。这是热射病的前期阶段,若不及时处理,2-3小时内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情况。应迅速降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口服补液,若症状持续1小时未缓解,需立即送医静脉补液。

热射病:危及生命的“高温炸弹”

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伴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皮肤干燥无汗(也可能出汗),同时可能出现抽搐、呼吸困难。此时身体调节机制完全崩溃,心脏、脑、肝、肾等器官在高温下迅速受损,死亡率高达50%。热射病属于急症,发病后每延迟1小时治疗,死亡率增加7%,必须立即送医抢救。

二、黄金急救时间:热射病的现场处置要点

遇到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的核心是“快速降温”,为医院抢救争取时间。

第一步: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去除紧身衣物,用凉水喷洒全身或用湿床单包裹身体,同时用电风扇或空调加速散热。注意避免直接用冰块敷大血管处(颈部、腋下),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第二步:监测核心体温

若有条件,用直肠温度计监测体温(最准确),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降温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意识状态,记录降温时间和体温变化,为医生提供参考。

第三步:禁止错误行为

不要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水,以免呛咳窒息;不要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热射病的高温是身体调节障碍所致,药物无效反而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三、预防中暑:比治疗更重要的功课

夏季预防中暑需牢记“三避两补”原则:

-避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尤其注意。

-避高湿环境:湿度超过60%时,汗液难以蒸发,更容易中暑,需加强通风。

-避突然剧烈运动:高温天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强度。

-补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天饮水量建议2-3升,不要等口渴才喝。

-补营养:多吃富含钾、钠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绿叶菜),补充电解质。

特殊人群需额外防护: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避免长时间包裹过厚;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因循环功能较弱,高温天应减少外出;服用利尿剂、降压药的人群,需注意监测血压和体液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四、急诊就医的明确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拨打120:

-热衰竭经处理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意识模糊

-体温超过40℃,伴精神状态改变

-出现抽搐、呼吸困难、无尿等症状

-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出现任何中暑症状

夏季中暑从来不是“小毛病”,它是身体在极端环境下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从热痉挛到热射病,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掌握分级应对知识,既能在轻症时及时处理,也能在重症时抓住黄金抢救期。高温天气里,多一份警惕,少一份侥幸,才能平安度夏。

(张红强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