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突然说不出话、写不了字?可能是“失语症”,背后原因不简单

2024-09-10 14: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突然说不出话、写不了字,这种看似“语言功能消失”的异常表现,可能是失语症的信号。失语症并非简单的“不会说话”,而是一种由大脑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发的复杂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在口语表达、听话理解、阅读、书写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严重影响正常交流与社会功能。其背后原因多样,涉及脑血管病变、脑部肿瘤、外伤、感染、退行性疾病等多个领域。

一、失语症的典型表现:语言功能的“全面崩塌”

失语症的症状因损伤部位和类型不同而呈现多样化,但核心均围绕语言能力的异常展开:

1.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口语表达困难。表现为言语不流畅、话语量减少,发音笨拙费力,常只能说出简单、不连贯的词语,类似“电报式语言”。例如,想说“我今天早上吃了面包”,可能仅能挤出“我……早上……面包”。严重时甚至只能发出单音节,难以完整表达句子。

2.感觉性失语(接受性失语):患者语言理解能力严重受损,虽能流利说话,但内容空洞、杂乱无章,缺乏实质意义,自己却意识不到表达错误。对他人言语也无法理解,常答非所问。例如,问“你今天吃饭了吗”,患者可能回答“天空是蓝色的,小鸟在飞”。

3.命名性失语:患者对物品命名困难,知道物品用途和特征,也能理解他人语言,但无法准确说出名称。例如,看到杯子知道是用来喝水的,却说不出“杯子”,只能用“那个用来装水喝的东西”描述。语言表达中常出现找词困难,说话停顿时间长。

4.混合性失语:兼具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特点,患者语言表达极少且不连贯,难以说出有意义的话语;同时对他人言语几乎无法理解,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此类患者病情往往较重,多由大面积脑损伤(如严重脑卒中、脑外伤累及多个语言功能区域)导致。

5.阅读与书写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失读症(看得懂文字但读不出)或失写症(书写能力受损,如笔画增添减少、字型错误、镜像书写等),进一步加剧语言交流困难。

二、失语症的幕后“推手”:从急性病变到慢性退化

失语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但核心均与大脑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有关。常见原因包括:

1.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是失语症最常见的原因。当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语言中枢(如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缺血缺氧时,可引发突发性、持续性的语言障碍。例如,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布洛卡区)受损可导致运动性失语,颞上回后部(威尔尼克区)受损则可能引发感觉性失语。

2.脑肿瘤:脑部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可能压迫或直接侵犯语言中枢,导致进行性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可能随肿瘤生长逐渐加重,初期表现为找词困难,后期可能发展为完全失语。

3.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车祸、跌倒)可能导致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直接损害语言中枢或切断神经传导通路,引发失语。此类患者常伴随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累及语言相关脑区,导致炎症性损伤。例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脑炎可能引发语言中枢功能障碍,表现为突发性失语或语言理解困难。

5.脑部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逐渐侵蚀语言中枢,导致语言能力衰退。患者初期可能表现为命名困难,后期逐渐发展为全面失语,同时伴随记忆、认知等功能下降。

6.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如化疗药物)、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血糖症)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平衡或脑细胞代谢,间接导致失语症。

三、失语症的治疗:从病因干预到语言康复的“持久战”

失语症的治疗需以改善语言功能、恢复日常交流能力为目标,通常需结合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言语康复训练等多维度干预:

1.病因治疗:针对脑血管病、脑肿瘤、感染等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是改善失语症预后的关键。例如,脑梗死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及降脂稳斑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必要时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脑肿瘤患者则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神经递质平衡的药物,可能有助于语言功能恢复。例如,溴隐亭可改善言语输出,乙酰胆碱能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改善命名和语言理解能力;脑复康可促进胆碱和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

3.言语康复训练:在专业语言康复师指导下,通过构音训练、阅读理解训练、书写训练、命名训练等方法,刺激语言中枢功能重建。例如,运动性失语患者可从简单发音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词语、句子表达练习;感觉性失语患者则需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强化对语言的理解。

4.心理支持与家庭护理:失语症患者常因沟通困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家庭成员应调整语言环境,鼓励患者表达,避免过度纠正错误,同时利用交流板、手势等非语言方式辅助沟通。

(张茜 郑州四六〇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