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肛瘘听着吓人?其实是肛门旁边长了个“小隧道”

2024-07-02 16: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我肛门旁边总流脓,还痒得厉害,这是得了什么怪病?”35岁的程序员张先生捂着屁股冲进诊室,脸上写满焦虑。经检查,他被确诊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这个听起来吓人的疾病,本质上是肛门周围长了一条连接肠腔与皮肤的“小隧道”。

一、肛瘘的“前世今生”:从脓肿到瘘管的演变

肛瘘全称“肛管直肠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我国肛瘘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1.67%-2.6%,青壮年男性高发,这与男性皮脂腺分泌旺盛、激素水平波动密切相关。

典型案例:28岁的李先生出现肛周红肿1月余,未及时处理导致脓肿破溃,最终形成肛瘘。这一过程揭示了肛瘘的核心成因——感染。当肛隐窝(肛门内的“小口袋”)因便秘、腹泻或异物损伤被细菌侵入时,可能引发肛窦炎,进而形成肛周脓肿。若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未彻底清除感染源,脓腔逐渐纤维化,就会形成连接内口(肠腔侧)与外口(皮肤侧)的瘘管。

二、破解“隧道”密码:肛瘘的四大特征

1.流脓:瘘管的“排污信号”

新发肛瘘外口会排出黄稠脓液,伴腐臭味;陈旧性瘘管脓液减少,可能混有血液或黏液。若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引发局部胀痛,破溃后症状缓解,形成“疼痛-破溃-缓解”的恶性循环。

2.瘙痒:皮肤与分泌物的“持久战”

脓液反复刺激肛周皮肤,导致湿疹样改变: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皲裂脱屑。患者常因剧烈瘙痒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

3.硬结:炎症的“疤痕印记”

在瘘管外口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这是炎症反复刺激导致的纤维组织增生。复杂肛瘘可能形成环状瘢痕,影响肛门舒张功能。

4.排便异常:括约肌的“功能警报”

高位肛瘘或复杂瘘管可能累及肛门括约肌,导致控便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甚至肛门失禁。

特殊警示:长期未治愈的肛瘘存在癌变风险。结核杆菌、克罗恩病等特异性感染引发的肛瘘,癌变概率更高,需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三、精准打击:肛瘘的“侦察兵”与“手术刀”

1.诊断三步曲

-视诊+触诊:医生通过观察外口位置、数目及分泌物性状,初步判断瘘管走向。指诊可触及皮下条索通向肛内,按压时外口有脓液溢出。

-影像学检查:腔内超声对内口识别准确率达90%,MRI更可清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成为复杂肛瘘诊断的“金标准”。

-特殊检查:亚甲蓝注射可使瘘管着色,帮助识别隐匿支管;探针检查虽可定位内口,但易引发疼痛,多用于术中。

2.手术方案“四选一”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手术沿瘘管走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使创面敞开引流。术后愈合需3-4周,复发率低于5%。

-挂线疗法:高位肛瘘的“保肛利器”。通过橡皮筋的慢性切割作用,边切开瘘管边促进括约肌断端粘连,避免急性切断导致失禁。患者需每周紧线1-2次,疗程约4-6周。

-肛瘘切除术:针对瘘管壁纤维化明显的病例。完整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术后创面较大,愈合需6-8周,但复发率低于切开术。

-生物材料封堵术:采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等材料封堵内口,创伤小、恢复快,但仅适用于单纯性肛瘘,复发率约15%。

数据对比:低位肛瘘术后复发率3%-8%,高位复杂肛瘘达10%-20%。选择经验丰富的肛肠外科医生,可将复发风险降低40%。

四、防患未然:阻断“隧道”形成的四大防线

1.饮食管理:肠道的“润滑剂”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g),多食用燕麦、芹菜、火龙果等食物,保持大便柔软成形。避免辛辣、油炸食品,减少酒精摄入,降低肛周血管扩张风险。

2.生活习惯:肛门的“减压阀”

-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肛周血液循环。

-规律排便:养成晨起或餐后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温水坐浴:每日便后用40℃温水坐浴10分钟,可缓解括约肌痉挛,减少感染风险。

3.运动强化:盆底的“支撑网”

凯格尔运动(提肛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吸气时收缩肛门3秒,呼气时放松,每日3组,每组20次。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肛周微循环。

4.及时就医:疾病的“防火墙”

出现肛周疼痛、肿胀、流脓等症状,应立即就诊。肛周脓肿需在48小时内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形成瘘管。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

五、走出误区:肛瘘治疗的三大谣言

谣言1:“肛瘘会自己好,不用治疗”

真相:肛瘘极少自愈,拖延治疗只会导致简单瘘变复杂、低位瘘变高位。研究显示,未治疗的肛瘘患者中,60%会在5年内发展为复杂型。

谣言2:“手术会让人大小便失禁”

真相:现代肛瘘手术强调功能保护。挂线疗法、保留括约肌术式可使肛门失禁发生率低于2%。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谣言3:“术后复发等于手术失败”

真相:肛瘘复发多与内口定位不准、支管遗漏或术后护理不当有关。二次手术时采用MRI三维重建技术,可将复发率控制在5%以下。

肛瘘虽不致命,却如“定时炸弹”般困扰患者。从张先生的案例看,及时就医、精准治疗是关键。通过科学预防、规范诊疗,这条“小隧道”完全可以被安全封堵,让患者重获健康生活。

(谢雅 河南省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