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免疫组化染色,咋给病理细胞贴上“专属标签”

2024-05-19 19: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普通染色搞不定的,免疫组化来“破案”

病理科医生看切片,就像侦探查案。普通HE染色(染细胞核蓝色、细胞质红色)能看出细胞的“长相”(大小、形状、排列),但遇到“长得像坏人的好人”或“伪装成好人的坏人”,就分不清了。比如有些肿瘤细胞,在HE染色下和正常细胞长得很像,医生很难判断它的“真实身份”。

这时候就得请免疫组化染色出场——它能给细胞贴上“专属标签”(比如“这是癌细胞”“这是激素依赖型肿瘤”),让隐藏的信息显形。在妇幼保健院,免疫组化常用于判断乳腺癌的分子类型(看是否依赖雌激素)、鉴别宫颈肿瘤的来源,堪称病理诊断的“放大镜+身份证识别系统”。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抗体找抗原”,就像“钥匙开锁”

细胞里藏着很多“抗原”(比如蛋白质、激素受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抗原种类和数量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不同)。免疫组化的核心,是用“抗体”(专门识别抗原的蛋白质)去寻找对应的抗原,找到后就会“绑定”,再通过显色让它们显形。

1.抗体是“定制钥匙”,只开特定“锁”(抗原)

每种抗体都是“定制款”,只认识一种抗原。比如要找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一种抗原),就用“抗雌激素受体抗体”——这种抗体像带着GPS的钥匙,在组织切片里逛一圈,遇到雌激素受体就会牢牢抓住,绝不认错人。

如果细胞里没有对应的抗原,抗体就会“擦肩而过”,不会停留,保证“标签”贴得精准。

2.显色剂让“绑定部位”变颜色,在显微镜下看得见

抗体和抗原绑定后,还得让它们“显形”。这时候会加“显色剂”(比如DAB),显色剂会和抗体结合,让绑定的部位变成棕黄色(像给抗原打上了棕色的“标签”)。

在显微镜下,棕黄色的地方就是“有抗原”,颜色越深说明抗原越多;没有棕黄色的地方就是“没有这种抗原”,一目了然。

三、染色步骤:五步走,给细胞“贴标签”有讲究

免疫组化染色是个“精细活”,步骤多且不能出错,不然会“贴错标签”(假阳性)或“漏贴标签”(假阴性)。

1.第一步:“脱蜡抗原修复”,让抗原“露出来”

做免疫组化的切片,大多是普通切片(石蜡包埋),石蜡会盖住细胞里的抗原,所以先要脱蜡(和普通切片脱蜡步骤一样),再用高温或酶处理(抗原修复),把抗原从细胞里“解放出来”,让抗体能找到它们。

这一步就像给礼物拆包装,不拆包装,里面的东西(抗原)再特别也没人知道。

2.第二步:“阻断endogenous过氧化物酶”,避免“假阳性”

细胞里有种“过氧化物酶”,会干扰显色(自己也能让显色剂变颜色)。所以要先加“阻断剂”(比如过氧化氢),让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保证后续的颜色都是“抗体-抗原绑定”产生的,不会有“冒牌货”。

3.第三步:“孵育抗体”,让抗体和抗原“约会”

把切片泡在抗体溶液里(温度控制在37℃左右,像给抗体和抗原创造“约会氛围”),让抗体慢慢找对应的抗原。这个过程要花1-2小时(有的抗体需要过夜),保证每个抗原都有机会被找到。

如果是“加急免疫组化”,会用更高浓度的抗体或提高温度,缩短“约会时间”(30分钟),但效果可能稍差一点。

4.第四步:“加二抗和酶”,放大信号让颜色更明显

有时候抗体和抗原绑定的信号太弱,颜色浅看不清,这时候会加“二抗”(能识别一抗的抗体)和“酶”(比如辣根过氧化物酶)。二抗会抓住一抗,酶会附着在二抗上,相当于给信号“放大”了几十倍,显色后颜色更深,更容易观察。

5.第五步:“显色、复染”,给标签“描边”

加显色剂(DAB)后,绑定了抗体的部位会变成棕黄色(抗原的位置)。为了让细胞结构更清晰,还要用苏木素“复染”(让细胞核变蓝色),这样棕黄色的标签(抗原)和蓝色的细胞核对比明显,医生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细胞有抗原,在哪个位置”。

四、免疫组化常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免疫组化不是所有病例都需要做,主要用在普通切片诊断不清的情况,在妇幼领域有三个常见用途:

1.给肿瘤“分型”,指导治疗

-乳腺癌: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蛋白”,把乳腺癌分成不同类型(比如ER阳性型),医生就能知道用哪种药(比如ER阳性可以用抗雌激素药物)。

-卵巢肿瘤:区分是上皮来源还是生殖细胞来源(不同来源的肿瘤,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2.判断肿瘤“良恶性”或“侵犯范围”

有些肿瘤长得“模棱两可”,普通切片看不出来是良性还是恶性。免疫组化通过检测“增殖指数”(比如Ki-67抗原,数值越高说明细胞分裂越活跃,恶性可能越大),帮助医生判断。

3.找“微小转移灶”,避免漏诊

比如宫颈癌手术后,检查淋巴结有没有微小转移(普通切片可能看不见),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癌细胞特有的抗原),能发现只有几个癌细胞的微小转移灶,让诊断更精准。

五、免疫组化的“优缺点”:精准但耗时,不能替代普通切片

1.优点:标签精准,能解决“疑难杂症”

普通切片像“看长相识人”,免疫组化像“查身份证号”,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准确率能提高30%以上,是病理诊断的“终极武器”之一。

2.缺点:耗时、花钱,结果受抗体质量影响

-做一次免疫组化要1-2天(比普通切片久),费用也更高(一项指标几十到几百元,复杂病例要做好几项)。

-如果抗体质量差(比如过期、交叉反应),可能出现“假阳性”(没抗原却显色)或“假阴性”(有抗原却不显色),影响判断。

所以,免疫组化是“普通切片的补充”,不是“替代者”,两者结合才能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六、患者不用懂原理,知道这些就够了

对患者来说,不用明白免疫组化的具体步骤,只要知道:

1. 医生让做免疫组化,不是病情加重了,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诊断(就像做题遇到难题,需要用更高级的公式)。

2. 免疫组化结果出来后,医生会结合临床情况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耐心等待就行。

总结:免疫组化,给细胞“贴标签”的“火眼金睛”

免疫组化通过“抗体找抗原”的原理,给不同细胞贴上专属标签,让原本看不清的细胞身份变得清晰。在妇幼保健院,它帮助医生给肿瘤分型、判断良恶性、指导治疗,是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精准工具”。

虽然过程复杂、耗时花钱,但它能让诊断更准确,让治疗更有效——对患者来说,这就是免疫组化最大的价值。

(高云燕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病理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