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免疫组化技术:给癌细胞“贴标签”,让疾病无处遁形

2025-04-03 14: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病理科的诊断流程中,当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无法明确病变性质时,一种更精准的技术会登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免疫组化)。它就像一位“分子侦探”,能为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贴上“标签”,让隐藏的病变,尤其是癌细胞的特征无所遁形。这项技术不仅革新了病理诊断的精度,更为癌症的分型、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关键依据。

免疫组化:从“看形态”到“辨身份”

传统的HE染色通过颜色对比呈现细胞的形态结构,如同用肉眼观察一个人的外貌;而免疫组化则深入到分子层面,通过识别细胞内的特定蛋白质,判断细胞的“身份”,就像通过指纹或DNA确认一个人的真实身份。

细胞的“身份”由其表达的蛋白质决定。比如,正常肝细胞会表达白蛋白,心肌细胞会表达肌动蛋白,而癌细胞则可能异常表达某些特殊蛋白质(如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特性:每种蛋白质(抗原)都有对应的抗体,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通过显色反应(如呈现棕黄色),就能在显微镜下精准定位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强度。

这种“辨身份”的能力,让免疫组化突破了形态学观察的局限。即使两种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形态相似,免疫组化也能通过检测其特有的蛋白质,区分它们的来源和类型,为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给癌细胞“贴标签”的全过程 

免疫组化给癌细胞“贴标签”的过程,是一系列精密操作的结合,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切片准备:将处理好的组织样本制成薄片,贴在载玻片上,经过脱蜡、水化等处理,为后续反应创造条件。

抗原修复: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后,部分抗原可能被破坏或隐藏,需要通过加热或酶解等方式“修复”,让抗原重新暴露,便于抗体识别。

    抗体孵育:将特异性抗体滴加到切片上,让其与目标抗原充分结合。这个过程就像“寻找匹配的钥匙”,只有对应的抗体才会与目标抗原结合,确保检测的特异性。

    显色与复染:结合了抗原的抗体需要通过显色剂(如辣根过氧化物酶)呈现颜色,通常为棕黄色;最后用苏木素复染细胞核,使其呈现蓝紫色,便于在显微镜下区分细胞结构。

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分子手术”,每一步的温度、时间、试剂浓度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可能出现“假阳性”(错误显色)或“假阴性”(漏检),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癌症诊断的“精准导航”

在癌症诊断中,免疫组化的作用如同“精准导航”,解决了许多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明确肿瘤的来源

有些肿瘤细胞形态特殊,仅凭HE染色难以判断其起源组织(如转移癌找不到原发灶)。免疫组化通过检测组织特异性蛋白质,能快速锁定来源。例如,细胞角蛋白(CK)阳性提示肿瘤来自上皮组织(如肺、胃肠道),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可能提示来自间叶组织(如肌肉、脂肪),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则指向甲状腺来源。

区分肿瘤的类型和亚型

很多癌症(如淋巴瘤、乳腺癌、肺癌)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极大。免疫组化通过检测特定标志物,能精准分型。比如,淋巴瘤中,CD20阳性提示B细胞来源,CD3阳性提示T细胞来源;肺腺癌常表达TTF-1,肺鳞癌则表达P63,这些标志物直接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

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部分蛋白质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例如,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质,其表达比例越高,说明癌细胞增殖越活跃,肿瘤进展可能更快,预后相对较差;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则可能提示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较低。

指导治疗:从“盲目用药”到“精准打击”

免疫组化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癌症精准治疗的“指南针”。它能检测癌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靶点,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让药物从“盲目用药”转向“精准打击”。

在乳腺癌治疗中,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ER/PR阳性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而三者均阴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则需要选择化疗等其他方案。

在肺癌治疗中,免疫组化检测EGFR、ALK等基因突变相关的蛋白表达,能筛选出适合靶向药物的患者;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可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这些检测都依赖免疫组化技术,让治疗方案更贴合个体病情,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技术的局限性与质量控制

尽管免疫组化技术强大,但并非“万能钥匙”,它也有局限性:

依赖抗体特异性:如果抗体质量不佳或存在交叉反应,可能出现错误结果。

    受样本质量影响:组织样本固定不及时、切片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抗原丢失,影响检测准确性。

    结果解读的主观性:染色强度和范围的判断需要病理医生的经验,不同医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病理科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每批检测都会设置阳性对照(已知含目标抗原的组织)和阴性对照(已知不含目标抗原的组织),确保试剂有效;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统一结果判读标准;同时,通过室间质评(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比对)保证检测的一致性。

结语:让“隐形”的病变无所遁形

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将病理诊断从宏观形态观察推向微观分子识别,让曾经“隐形”的病变特征显形。它通过给癌细胞“贴标签”,不仅明确了疾病的本质,更让癌症治疗进入精准时代。

对于患者而言,一张免疫组化切片背后,是更准确的诊断和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医学而言,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与数字病理、人工智能结合),正推动着癌症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对抗疾病的战场上,免疫组化技术如同一位精准的“侦察兵”,让癌细胞无处遁形,为人类战胜癌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张绍星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