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手术中宝宝动了,不是“故意捣乱”
家长一想到宝宝做手术,就会担心:“万一麻药没效,宝宝中途醒了动起来,会不会有危险?”其实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宝宝在手术中动了,大多不是“醒了”,更不是“故意捣乱”——可能是麻醉深度刚好、身体本能反应,或者是某些神经还没被完全“抑制”。
儿童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医生,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全程有“多层防护”盯着宝宝的一举一动,保证宝宝既不会乱动影响手术,又不会因为麻药太多而睡过头。
二、麻醉医生的“火眼金睛”:监护仪实时“报平安”
手术中,宝宝身边会围着一堆“电子保镖”(监护仪),这些仪器能实时监测宝宝的生命体征,比家长更先发现“宝宝可能要动”的信号。
1.脑电图(EEG):看大脑“睡得多沉”
最关键的是脑电图监护仪,它能通过贴在宝宝额头的电极,画出大脑的“活动波形”。宝宝睡得越沉,波形越平缓;如果大脑开始“活跃”(可能要醒),波形会变得尖锐、频繁,像平静的湖面起了涟漪。
医生看到波形变化,就知道“麻醉深度不够了”,会及时加一点麻药,让大脑重新回到“平稳睡眠”状态,宝宝自然就不会动。
2.心率、血压:身体“紧张”的信号
如果手术中某个操作(比如牵拉内脏、碰骨头)刺激到宝宝,即使大脑还没醒,身体也会本能“紧张”——心率突然变快(比如从100次/分升到130次)、血压稍微升高。这些变化会立刻显示在监护仪上,医生一看就知道“宝宝有点‘不舒服’了”,可能会加麻药或镇痛药,让身体放松。
就像我们睡觉时被蚊子咬了,没醒但会下意识挠一下,监护仪能提前发现“蚊子来了”,医生提前“拍走蚊子”。
3.肌松监测:看肌肉“松不松”
有些手术(比如开腹手术、胸腔手术)需要宝宝的肌肉完全放松(不然肚子硬邦邦的,医生没法操作),这时候会用“肌松监测仪”——在宝宝手上贴电极,轻轻电一下,看手指会不会动。
如果手指能动,说明肌肉不够放松,医生会加一点肌松药(让肌肉暂时“瘫软”);如果完全不动,说明肌肉够松,不用加药,避免宝宝醒后肌肉无力。
三、麻醉方式“分层控制”:从“浅睡”到“深睡”按需调
宝宝的手术大小不同,需要的麻醉深度也不同,医生会像“调音量”一样,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减少乱动的可能。
1.小操作(比如补牙、缝合):“浅睡+止痛”就行
这种手术时间短、刺激小,宝宝只要“睡着不疼”就行,不用睡得太沉。医生会用吸入麻醉(闻香味)让宝宝进入“浅睡眠”,再加点镇痛药(比如芬太尼),既能保证宝宝不动,又能快速醒来(手术结束后5分钟就醒)。
就像宝宝午睡,有点动静可能会翻个身,但不会醒,医生稍微调整一下麻药量,就能让他继续“安稳睡”。
2.中等手术(比如疝气、包皮手术):“中度睡眠”防乱动
这类手术需要宝宝“睡得稍沉”,尤其是缝合时不能动(不然缝歪了)。医生会用“吸入+少量静脉麻药”组合,让宝宝进入“中度睡眠”——大脑对外界刺激反应弱,肌肉也比较放松,即使医生碰皮肤、缝针,宝宝也不会动。
这种状态下,监护仪的脑电图波形平缓,心率血压稳定,像“戴着降噪耳机睡觉”,外界干扰很难影响到。
3.大手术(比如心脏、肿瘤手术):“深睡+肌松”保安全
大手术时间长、刺激大(比如开胸、切肿瘤),需要宝宝“深度睡眠”,还要肌肉完全放松。医生会用“静脉全麻药+肌松药”,让宝宝的大脑“几乎不活动”,肌肉“瘫软”,即使牵拉内脏也不会有反应,保证医生能安心操作。
这种状态下,宝宝就像“深度冬眠”,全靠呼吸机帮忙呼吸,监护仪24小时盯着,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四、万一真动了,医生有“应急方案”,不会让手术出问题
就算前面的防护都用上了,宝宝还是动了一下(比如突然抬手、扭身体),医生也有办法快速处理,绝不会让手术“手忙脚乱”。
1.立刻暂停手术,先调麻醉
医生会马上说“停一下”,手术医生会暂时收手,麻醉医生快速加一点麻药或镇痛药(通过静脉推注,几秒钟就起效),等宝宝重新睡稳、肌肉放松后,再继续手术,整个过程也就10-20秒,不会耽误手术。
2.用“约束带”辅助固定,但很宽松
对特别好动的宝宝(比如幼儿),手术前会用软约束带轻轻固定手脚(像系安全带一样,不勒但挣不开),防止突然大幅度乱动(比如踢到医生的手或手术器械)。这种约束带很宽松,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宝宝醒后解开就没事。
3.对“敏感部位”提前用“局部麻药”
手术中有些部位(比如皮肤、腹膜)特别敏感,稍微碰一下就可能让宝宝动。医生会在这些部位提前打一点局部麻药(像拔牙时打麻药一样),让局部“失去感觉”,即使宝宝没睡太沉,也不会因为这些刺激而动。
五、家长别担心:宝宝动了不代表“麻醉失败”
很多家长看到宝宝在手术中动了一下,会紧张“是不是麻醉没做好”,其实完全不用怕:
1. 轻微的动(比如手指颤一下、眼皮跳)是正常的,就像成人睡觉会翻身,不影响手术。
2.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动静调整麻醉,保证“该动的时候动(醒的时候),不该动的时候绝对不动(手术的时候)”。
3. 目前儿童麻醉技术很成熟,因为“宝宝乱动导致手术出问题”的概率极低,比“走路摔跤”还罕见。
家长要做的,是相信麻醉医生的专业判断,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情况,慢慢减少麻药,让他自然醒来,不会有“后遗症”。
六、术后醒来会不会“闹”?医生有办法让宝宝“温柔醒”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逐渐停麻药,让宝宝慢慢醒来。有些宝宝醒来后会哭闹(“苏醒期躁动”),不是因为疼,而是麻药还没完全代谢,大脑有点“糊涂”,像成人喝醉了酒一样。
医生会提前用“镇痛+镇静”的小剂量药物,让宝宝“温柔醒”——醒来后不哭闹,可能有点迷糊,看到家长后会安静下来,喝几口奶就恢复精神了。
总结:手术中宝宝动了不可怕,有“多层防护”盯着呢
儿童麻醉的核心,是“既让宝宝不动、不疼,又保证安全、快速醒来”。从监护仪实时监测,到麻醉深度精准调节,再到应急方案备用,每一步都为“宝宝不动”做足了准备。
家长完全不用因为“宝宝可能会动”而焦虑,麻醉医生比谁都在意宝宝的安全,他们的“火眼金睛”和“精准操作”,会让宝宝在手术中既安稳又安全,顺利完成治疗。
(王玥 河南省儿童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