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椎基底动脉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负责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等重要结构供血。然而,当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不足时,一场悄然而至的健康危机便拉开了帷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骨质增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颈椎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长期不良姿势的影响,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萎缩变性,椎间隙变窄,这使得椎动脉在穿行其间时受到压迫,导致血流不畅,进而引发供血不足。例如,许多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的上班族,由于颈椎长期处于前屈状态,椎动脉极易受到牵拉和挤压,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
除了颈椎问题,椎基底动脉本身的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动脉血管内壁出现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时,血管腔会逐渐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这就如同水管内壁生锈、结垢,水流不畅一样,心脏泵出的血液无法顺畅地通过椎基底动脉到达脑部关键区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加速这一进程,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杀手”,不断侵蚀着血管健康,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埋下隐患。
一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身体会发出一系列警示信号。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患者往往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这种眩晕通常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比如突然转头、抬头或低头时发作,这是因为这些动作改变了椎动脉的受压情况,进一步影响了脑部供血。此外,视力模糊、复视、耳鸣、听力下降等也是常见症状,这是由于脑部视觉、听觉中枢缺血所致。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从短期来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症状一般在 24 小时内缓解,但频繁发作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长期供血不足会使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引起脑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引发血管性痴呆等严重后果。
面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威胁,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或玩手机,定时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简单的颈椎保健操,如缓慢点头、仰头、左右转头等,以舒缓颈部肌肉,减轻椎动脉压迫。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是关键。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有效减缓血管病变进展。
在治疗方面,一旦出现疑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根据病情进行详细检查,如颈椎 X 线、CT、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以明确病因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改善脑循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物理治疗则有颈椎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等,通过缓解颈椎压力,改善椎动脉供血。对于因颈椎骨质增生严重压迫椎动脉,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颈椎前路减压术、椎动脉松解术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健康问题。了解其背后的病因、症状和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守护好我们的脑部健康,让生命的“源泉”畅通无阻,避免陷入这场潜在的健康危机。
(张娜 南召县红阳医院 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