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且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在患者发病后的关键时刻,高效、精准的护理犹如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与预后。以下是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关键几步:
一、院前急救护理
快速识别
当患者出现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伴有濒死感、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现场人员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并简要清晰地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等关键信息。
同时,让患者保持安静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如果患者身边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协助其舌下含服,但要注意观察血压变化,防止低血压发生。
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
急救人员到达后,迅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后续药物治疗。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可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在 2 - 4L/min 或更高,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0%以上。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若患者出现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急救人员应立即进行电除颤等紧急处理,为后续的救治争取时间。
二、入院后的护理
一般护理
将患者安置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限制探视人员,避免患者受到外界刺激。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一般为平卧位或头高脚低位,以减轻心脏负荷。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每15 - 30 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病情稳定。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面色、皮肤黏膜等情况,以及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会因为剧烈的疼痛和对疾病的担忧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可控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疼痛护理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至关重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等。吗啡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心肌耗氧量。
在给予镇痛药物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以及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采用放松疗法,如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辅助缓解患者的疼痛。
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 1 - 2 天内,一般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藕粉等,避免过饱,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的稳定,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嘱咐患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对于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防止因用力排便而加重心脏负担。
康复护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床上活动、床边活动、室内行走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训练。
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是一个争分夺秒、全面细致的过程。从院前急救到入院后的各个护理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紧紧抓住这关键的几步,才能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为患者赢得生机,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生活。
(杨翠 南召县红阳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