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如何护理让康复“加速跑”?

2025-04-12 09: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多因骨质疏松加上轻微外力作用导致。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仅能减少并发症,还能促进骨折愈合,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护理措施:

一、术后早期(1-2周)

(一)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每30分钟至1小时测量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若出现发热、血压异常波动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排查是否存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伤口观察:查看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浸湿应及时更换,防止伤口感染。

(二)体位护理

正确卧位:患者术后应保持平卧位,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软枕,避免患肢内收、外旋,防止骨折移位。同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一般患肢抬高角度以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为宜。

定时翻身:为防止压疮形成,每2-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持身体轴线平稳,避免患肢扭曲或受压。可使用气垫床,增加身体的透气性和舒适性,减少局部压力。

(三)疼痛管理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术后疼痛。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等。

非药物镇痛:采用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等方法辅助缓解疼痛。例如,引导患者听舒缓的音乐、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其放松身心,减轻对疼痛的敏感度。

(四)饮食护理

营养支持:术后患者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修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水分补充: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便秘。

二、术后中期(2-6周)

(一)康复训练

肌肉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让患者用力绷紧大腿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日3-4次。还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关节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开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可由护士或家属轻轻握住患者的脚踝,缓慢地进行关节屈伸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为宜。

(二)心理护理

情绪疏导:由于骨折后长期卧床,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向患者介绍康复的成功案例,增强其康复信心。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让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

三、术后后期(6周以后)

(一)康复训练强化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训练。可先让患者在床边坐立,进行下肢的垂吊练习,适应一段时间后,尝试下地站立,缓慢行走,初期可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辅助,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行走时间和距离。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如厕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二)定期复查

随访检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细致的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任璐 南召县红阳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