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中药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现代研究也不断揭示其作用机制与疗效依据。
二、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一)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如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寒凝心脉、气阴两虚等证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能够全面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不仅着眼于局部病变,更注重改善患者整体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例如,对于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采用生脉散等方剂益气养阴,可缓解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同时调节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二)多靶点作用
中药往往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一方面,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如丹参、川芎等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促使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使心肌在缺氧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功能。此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调节血脂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从多个环节对冠心病进行治疗。
(三)改善微循环
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中药能够改善心肌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一些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心肌得到更充足的灌注。例如,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可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三、现代研究进展
(一)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调节血脂方面
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如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泽泻醇提物能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加速体内胆固醇的代谢,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有关。
抗血栓形成
水蛭素是水蛭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能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阻止血栓的形成。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 磺酸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影响血小板内的钙离子浓度、环氧化酶活性等途径发挥抗血栓作用,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NO 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氧自由基产生等作用,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葛根素能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二)临床研究与应用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例如,复方丹参滴丸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其机制可能与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多靶点作用有关。通心络胶囊在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四、结论
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和改善微循环等特点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依据,使其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应用更具科学性。然而,中药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中药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等。未来需要加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深入开展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周长新 社旗县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