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2025-04-06 10: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种类繁多,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能够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副作用小和西医起效快、针对性强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 Vaughan Williams 分类,可分为四类。Ⅰ类为钠通道阻滞剂,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Ⅱ类为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Ⅲ类为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能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Ⅳ类为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对症治疗药物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物;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二)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

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电复律可迅速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但需注意适应证和并发症,如皮肤灼伤、心律失常复发等。

射频消融术

适用于多种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通过导管头端释放射频电流,消融异常传导路径或病灶,达到根治或缓解心律失常的目的。

起搏器植入术

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植入起搏器,发放脉冲刺激心脏,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

三、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不宁,少寐多梦,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怔忡,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剂:归脾汤加减。

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二)其他中医疗法

针灸治疗

选取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等穴位,根据辨证虚实,采用补法或泻法,可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律失常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胸部、背部及相关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辅助治疗心律失常。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一)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可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例如,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快速控制心律失常症状,而中药可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改善心脏的内环境,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

(二)减少副作用

长期使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通过中药的调理作用,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可改善患者的体质和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使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五、结论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协同治疗心律失常,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周长新 社旗县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