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月‘她’提前五天?”“体育课跳远会不会把‘姨妈’震回去?”“白天换M号还是L号?夜用360还是420?”——如果这些问题曾在你的日记本里出现,恭喜你,你已经加入“全球20亿月经少女联盟”。今天,我们就用轻松不脸红的方式,把青春期女孩最关心的月经真相一次说透。
一、“大姨妈”其实是子宫在写月报
月经不是身体在“流血”,而是子宫在“拆装修”。每个月,子宫都会为迎接受精卵铺上一层厚厚的“壁纸”(子宫内膜)。如果卵子没等到精子,壁纸就会剥落,混着血液一起流出,这就是月经。整个过程由大脑、卵巢两位“包工头”用激素遥控,所以第一次来月经(初潮)前,你可能会先经历胸部胀痛、白带出现等小预告。
二、初潮年龄:不是越早越“早熟”
中国女孩初潮平均年龄是12~14岁,但10岁来或16岁来也可能是正常家族遗传。真正需要警惕的是:8岁前乳房突然发育+10岁前来潮,这可能提示性早熟,需就医。相反,16岁仍无月经,也要排查“原发性闭经”。记住:发育节奏就像身高,有人先长有人后长,别拿同桌当标准。
三、周期不是“28天”一条直线
医学上,21~35天都算正常周期,持续时间2~8天皆可。前三年“姨妈”经常放鸽子,是因为激素系统还在磨合,就像新装的Wi-Fi偶尔掉线。记录月经App比记手账更靠谱,连续三个周期<21天或>35天,再考虑挂号。
四、痛经:不是“矫情”,是前列腺素在作妖
70%少女经历过痛经,分两种:
①原发性痛经:月经前48小时,子宫疯狂分泌前列腺素,导致平滑肌“蹦迪”般收缩。暖水袋、低剂量布洛芬(按说明书剂量)就能让“蹦迪”变“慢摇”。
②继发性痛经:如果疼到吃止痛药无效、月经量突然变大,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信号,需B超排查。
五、血量:不是“洪水猛兽”,一张图看懂
把日用卫生巾完全浸透约10ml,整个经期总失血量20~80ml都算正常。更直观的判断:如果每1~2小时就要换420mm夜用,或出现硬币大血块,提示月经过多;反之每天只需护垫,点滴即净,可能月经过少。两种情况持续出现,建议就诊。
六、卫生用品大PK
①卫生巾:新手首选,记得每2~3小时更换,量多日可选“安心裤”。
②止痛药:布洛芬、萘普生属非处方药,月经前1天吃效果最佳,不伤身体也不成瘾。
七、体育课到底能不能跑800米?
没有证据表明适量运动会加重痛经,反而能促进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但如果当天血量如“喷泉”或痛到弯腰,和老师申请见习并不丢人。记住:月经不是病,但强制忍痛才是真伤害。
八、那些被谣言耽误的“土方法”
喝红糖水≠补血,本质是热水舒缓平滑肌;吃冰淇淋不会“冻住”月经,但可能让前列腺素更活跃,加重痛经;按摩“三阴交”穴只能暂时转移注意力,真正止痛还得靠科学。
九、心理篇:当“姨妈”撞上青春期情绪
月经前一周,雌激素与血清素“跳楼式”下跌,你可能会突然为一颗掉地的冰淇淋爆哭。这不是“作”,是经前期综合征(PMS)。对策:提前一周减少咖啡、高盐食物,睡前听白噪音,必要时在家长陪同下咨询心理医生。
十、给家长的“悄悄话”
当孩子第一次买卫生巾时,请别用黑色塑料袋“遮羞”;当她说“肚子疼不想上学”时,别一句“谁没来过月经”就打发。备好热水袋、止痛药,比说“多喝热水”更有用。要知道,你今天的坦然,就是她未来面对妇科检查的底气。
结语
月经不是“倒霉”,而是身体每月更新的仪式感。当你能笑着对同桌说:“借我片姨妈巾”,当你能淡定把止痛药放进校服口袋,你就通关了“青春期月经副本”。愿每个女孩都能在第一次“见红”时,收到的不是惊吓,而是一句:“欢迎加入成为厉害的大人预备役!”
(赵孟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