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有效提升发育迟缓儿童的认知能力?

2025-07-21 18: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积木城堡,而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耐心和科学方法才能让这座城堡稳步成形。日常诊治中接触过许多家长因孩子认知发展滞后而焦虑的场景,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干预策略,多数孩子都能在适宜的引导下逐步提升认知水平。​

日常互动是认知训练的基础阵地。家长可以从感官刺激开始,比如用不同质地的布料让孩子触摸,同时清晰说出 “光滑”“粗糙” 等词汇,将触觉体验与语言符号建立连接。喂食时让孩子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描述 “红色的苹果”“圆圆的饼干”,这种多感官联动能激活大脑神经突触的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每次互动时间不宜过长,3-5 分钟后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出现分心迹象及时暂停,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天然载体,选择符合孩子当前能力的游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串珠子是很好的训练方式,从大孔径珠子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孔径,过程中可以计数 “1 颗、2 颗”,既锻炼手眼协调,又渗透数字概念。角色扮演游戏也极具价值,让孩子模仿 “医生看病”“超市购物” 等场景,在模拟情境中学习规则认知和社会互动。游戏难度应遵循 “最近发展区” 原则,即比孩子现有能力稍高一点,比如孩子已能认识 3 种颜色,就增加到 4 种,通过小步递进维持挑战欲。​

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提升表达能力能促进思维发展。从单字发音开始,家长可以指着图片放慢语速说 “猫”,引导孩子模仿,成功后立即给予拥抱等正向反馈。当孩子能说简单词语后,用 “问答式对话” 拓展句子长度,比如孩子说 “吃饼干”,家长可以追问 “谁吃饼干呀?” 引导说出 “宝宝吃饼干”。讲故事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频繁提问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小兔子为什么跑了?”,鼓励孩子预测情节,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生活技能训练中蕴含着丰富的认知元素。整理玩具时让孩子参与分类,按颜色或形状将积木放进不同盒子,过程中强调 “把正方形放进蓝色盒子”。穿衣服时引导观察纽扣的数量,系鞋带时讲解 “一左一右” 的方位概念,这些生活化场景能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家长要避免代替孩子完成任务,哪怕孩子动作缓慢,也要给予尝试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扣扣子,即使花费 10 分钟,这个探索过程对认知发展的价值远大于快速完成动作本身。​

认知训练需要家庭与专业机构形成合力。定期带孩子进行发育评估,由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家长在家庭中巩固执行。比如康复师设计的 “配对游戏”,可以在家中用日常物品延伸练习,将袜子按颜色配对,筷子按长短分类。记录孩子的进步很重要,哪怕是学会分辨两种颜色这样的小突破,都值得记录在成长手册中,这些数据既能让家长看到成效,也能为后续训练调整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曾有家长为孩子制定严苛的训练计划,每天强制练习 2 小时,结果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将训练融入生活碎片时间,比如上下楼梯时数台阶,散步时辨认花草,让认知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当孩子出现进步时,及时用具体语言表扬,比如 “你今天认出了三角形,真棒”,而非笼统的 “你真聪明”,这种具体化的肯定能强化正确行为。​

此外,家长的心态对干预效果至关重要。发育迟缓的改善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偶尔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家长要避免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直接比较,而是关注其自身的进步轨迹。可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拍摄孩子完成认知任务的视频,对比观察会发现,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能力,其实正在悄然形成。​

儿童认知发展是大脑、环境与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发育迟缓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家长以科学方法为帆,以耐心坚持为桨,就能帮助孩子在认知发展的航程中稳步前行。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尊重差异、科学引导,终能见证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张梦岩 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