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管里的“小怪兽”:斑块的奇幻漂流

2025-07-21 20: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说我血管里长了斑块,是不是快堵了?”“斑块能不能吃药化掉?”——在全科医学科高血压病区,每天都能听到患者这样问。血管里的斑块,就像一群悄悄潜入的“小怪兽”,一开始小到看不见,慢慢长大后会堵塞血管,甚至突然“闹事”引发心梗、脑梗。但你知道吗?这些“小怪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的“奇幻漂流”之路,其实和咱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今天就来聊聊,斑块是怎么在血管里“安家落户”的,又该怎么阻止它们“搞破坏”。

一、先搞懂:斑块是啥?为啥会在血管里“定居”?

咱们的血管内壁本来光滑得像新水管,血液在里面奔流不息。但如果长期“喂养”不当(比如高油高盐饮食)、“保养”太差(比如抽烟、熬夜),血管内壁会慢慢出现“小伤口”(内皮损伤)。这时候,血液里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会趁机钻进伤口,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血管壁里。

身体发现这些“垃圾”,会派“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来清理,结果清理不彻底,反而和胆固醇缠在一起,变成“脂质核心”。时间一长,外面包裹一层纤维组织,就形成了斑块——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几年,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埋下伏笔”。

这些“小怪兽”有不同的“脾气”:

1. 稳定斑块:外面的纤维组织厚,像裹着硬壳的核桃,虽然会让血管变窄,但不容易破;

2. 不稳定斑块:外面的纤维组织薄,像吹大的气球,里面的脂质核心大,容易破裂。一旦破裂,会立刻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这就是心梗、脑梗的“元凶”。

打个比方:健康血管像通畅的高速公路,血液快速通行;斑块就像路边违规搭建的棚子,小的时候不影响车流,长大后会挤占车道,要是棚子突然塌了(斑块破裂),还会直接堵死道路。

二、斑块的“奇幻漂流”路线:从“小不点”到“大麻烦”

斑块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在血管里“漂流”多年,一步步壮大,直到引发严重问题。

1. 萌芽期(青少年到中年):悄悄“扎根”,几乎没感觉

这个阶段的斑块像“小石子”,藏在血管壁深处,血管腔还没明显变窄,身体几乎没症状。但如果你有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等习惯,血管内皮的“伤口”会越来越多,斑块会趁机“偷偷长个子”。

就像墙角悄悄长霉,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但潮湿的环境(不良习惯)会让霉菌越来越多。

2. 成长期(中年到老年):血管变窄,开始“发信号”

斑块长到一定程度,会挤占血管腔,让血流变慢。如果是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血管)有斑块,可能会出现“活动后胸痛”(心绞痛)——走快了、爬楼时胸口发紧,停下来歇会儿就好,这是心脏在“喊缺氧”。

如果是颈动脉有斑块,可能会偶尔头晕、记忆力下降,这是大脑供血不足的信号。这个阶段的斑块,就像慢慢变窄的水管,水流变小,远处的“住户”(器官)开始缺水。

3. 爆发期:斑块“闹事”,可能致命

最危险的是不稳定斑块突然破裂。比如情绪激动、熬夜、剧烈运动时,血压突然升高,像给斑块“猛踹一脚”,薄皮破裂,脂质核心流出来,血液里的凝血因子立刻“围过来”形成血栓,几分钟内就能堵死血管:

l 堵在冠状动脉→心梗;

l 堵在脑血管→脑梗;

l 堵在下肢血管→下肢坏死。

这个过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很多人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倒下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平时没症状,一发病就是急症。

三、哪些人容易被斑块“盯上”?这些习惯是“催化剂”

斑块的“漂流”之路,离不开这些“助推器”,占得越多,斑块长得越快、越危险。

1. “吃出来”的风险:高油高盐高糖是“养料”

l 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食品,会让血液里的“坏胆固醇”飙升,给斑块“送建材”;

l 炒菜放一大勺盐,腌肉、酱菜不离桌,会让血压升高,持续“冲击”血管内皮,让伤口难以愈合;

l 奶茶、蛋糕、甜饮料喝不停,多余的糖会转化成脂肪,还会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清理能力。

这些饮食习惯,就像给斑块“开小灶”,让它们越长越壮。

2. “作出来”的风险:抽烟熬夜是“加速剂”

l 抽烟时,尼古丁和焦油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让“伤口”更多,还会让血液变黏稠,促进斑块形成;

l 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过多“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让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加速斑块生长,还可能让稳定斑块变“不稳定”。

就像给血管里的“小怪兽”喂兴奋剂,让它们变得更活跃、更危险。

3. “懒出来”的风险:久坐不动是“温床”

久坐时,血液流速变慢,“坏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肌肉不收缩,也会影响“好胆固醇”的清理效率。有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斑块形成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高30%。

这就像不给房间通风,灰尘(斑块)更容易堆积,时间长了自然到处是污垢。

四、发现斑块后该咋办?不是所有斑块都要“赶尽杀绝”

很多人查出斑块就慌了,想立刻“吃药化掉”,但其实斑块一旦形成,很难完全消失,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生长”“稳住脾气”(防止破裂)。

1. 轻度斑块(血管窄<50%):改变习惯比吃药更重要

如果只是体检发现斑块,血管没明显狭窄,也没症状,先别急着吃药,从生活习惯下手:

l 饮食“换菜单”:把红烧肉换成清蒸鱼,油炸食品换成烤红薯,咸菜换成新鲜蔬菜;每天吃一把坚果(别过量)、一小把燕麦,帮助降低“坏胆固醇”。

l 运动“动起来”:每天快走30分钟,或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让肌肉收缩“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好胆固醇”清理垃圾。

l 戒烟限酒:戒烟后,血管内皮的损伤会慢慢修复,斑块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喝酒要限量(男性每天酒精≤25克,女性≤15克),最好不喝。

2. 中度斑块(血管窄50%-70%):吃药+习惯双管齐下

如果血管狭窄超过50%,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医生会开“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它不能直接“融化”斑块,但能降低“坏胆固醇”,阻止斑块“吃养料”,还能让不稳定斑块的“外壳”变厚,减少破裂风险。

记住: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吃,别因为“没感觉”就停药,停药后“坏胆固醇”会反弹,斑块可能快速进展。

3. 重度斑块(血管窄>70%+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清理”

如果血管严重狭窄,已经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单纯吃药不够,可能需要手术:

l 支架手术:通过导管把支架送到狭窄部位,撑开血管,让血流恢复(相当于给血管里放个“金属支架”,撑开被斑块挤占的空间);

l 搭桥手术:从身体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绕过狭窄部位,建立新的血流通道(相当于给堵塞的道路修条“辅路”)。

但手术不是一劳永逸的,术后仍要吃药、改习惯,否则其他部位还可能长新斑块。

五、高血压患者注意:你的血管更“招”斑块,控制血压是关键

高血压和斑块是“狼狈为奸”的同伙: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内皮,让“伤口”更多,斑块更容易“扎根”;而斑块会让血管弹性变差,反过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高血压患者除了控血压(按时吃降压药,目标<140/90mmHg),还要特别注意查斑块——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斑块最容易“显形”的地方),抽血查血脂(尤其是“坏胆固醇”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双管齐下才能让血管更安全。

结语:斑块虽“坏”,但可防可控

血管里的“小怪兽”——斑块,其实是生活习惯的“镜子”:你怎么对待身体,它就怎么回馈你。从青少年开始,少给斑块“喂养料”(少吃高油高盐),多给血管“做保养”(运动、戒烟),就能让它们“长慢一点、安分一点”。

如果已经查出斑块,别慌也别放任——轻度斑块靠习惯逆转,中度斑块靠药物控制,重度斑块及时手术,再配合长期管理,照样能和斑块“和平共处”。记住,血管的寿命,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管好嘴、迈开腿、按时吃药,才能让血液奔流不息,身体更健康。

(王克林 巩义市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