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医学上称为龋齿,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不适,影响咀嚼功能,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口腔问题,甚至对全身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那么,蛀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一、蛀牙的形成过程
牙齿表面存在着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是主要“罪魁祸首”。当我们进食后,食物残渣尤其是糖类物质会残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间。这些细菌会利用糖类发酵产酸,酸性环境会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脱矿,也就是牙齿矿物质流失,逐渐形成龋洞。随着龋洞加深,会进一步侵犯牙本质,直至累及牙髓,引发牙髓炎,导致剧烈疼痛。
唾液在蛀牙形成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唾液具有缓冲、清洁、再矿化等功能,当唾液分泌不足或成分改变时,其对牙齿的保护作用减弱,会增加蛀牙风险。例如,长期佩戴义齿、患有干燥综合征等可导致口干,使口腔自洁能力下降。
二、影响蛀牙发生的因素
饮食习惯:频繁摄入高糖食物和饮料,如糖果、蛋糕、碳酸饮料等,为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加速蛀牙形成。粘性食物易黏附在牙齿表面,难以清洁,也会增加患龋几率。
口腔卫生:刷牙不认真、不正确使用牙线等,导致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堆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例如,晚上睡前不刷牙,夜间口腔细菌大量繁殖,更容易引发蛀牙。
牙齿排列与结构:牙齿排列不整齐,如拥挤、错位等,会使口腔清洁难度增大,食物容易嵌塞,增加龋齿发病风险。此外,牙齿发育不良,如矿化不全、釉质发育缺陷等,也会使牙齿更易受到龋蚀。
时间因素:蛀牙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从牙釉质脱矿到形成明显龋洞需要一定时间。但如果长期暴露在致龋环境中,患龋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三、预防蛀牙的有效方法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使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齿呈 45 度角,轻轻颤动牙刷刷毛,小幅度水平颤动,确保牙齿各个面都得到清洁。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除了刷牙,还应正确使用牙线,每日一次,清理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定期更换牙刷,每 3 - 4 个月更换一次,或当牙刷刷毛变形时及时更换。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频率,尽量避免在两餐之间吃甜食。如果吃了含糖食物,应及时漱口或刷牙。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清洁牙齿,促进唾液分泌。例如,苹果、芹菜等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可以起到类似天然牙刷的清洁作用。
定期口腔检查与洁治: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牙周病等问题并及时治疗。定期洗牙可以去除牙结石、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保持牙龈健康,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
增强牙齿抗龋能力:可以通过窝沟封闭、涂氟等措施来预防蛀牙。窝沟封闭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磨牙,通过将封闭材料填入牙齿的窝沟点隙,阻止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入,从而预防窝沟龋。涂氟则是在牙齿表面涂抹氟化物,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促进牙齿再矿化,有效预防龋齿发生。
总之,蛀牙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口腔疾病。了解蛀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饮食、定期口腔检查与洁治以及增强牙齿抗龋能力等,能够大大降低蛀牙的发生率,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让我们拥有一口洁白坚固的牙齿,尽情享受美食与美好生活。
(魏运龙 洛龙长兴街小贝壳口腔门诊部 口腔门诊部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