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寒颤不仅影响手术体验,更可能引发术后恢复延迟、感染风险增加等并发症。现代医学通过多维度保暖策略,将“冰冷的手术台”变为“温暖的港湾”。本文将揭秘手术室里那些让患者安心“躺平”的保暖技巧。
一、环境温度:精准调控的“温暖结界”
手术室温度需严格控制在22℃—24℃,这是兼顾手术无菌要求与患者体温平衡的“黄金区间”。若温度过低,患者体表热量散失加速;温度过高则可能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动态调温技术已成标配:术前30分钟,手术室空调会提前开启,将室温升至24℃—25℃,待医护人员进入后再微调至22℃—24℃,避免患者因环境突变而受凉。对于新生儿、早产儿或高龄患者,室温可进一步升至25℃—26℃,并配合湿度调节(40%—60%),模拟人体最舒适的温湿环境。
二、加温设备:从“被动覆盖”到“主动供热”
传统棉被仅能减少热量散失,而现代手术室已普及主动加温系统,形成“空气被”与“热传导”的双重防护。
1.充气式加温毯
类似家用吹风机原理,温箱将过滤后的暖风(38℃—40℃)通过保温毯吹向患者体表,形成持续流动的“空气被”。其优势在于:
-精准控温:设备分高温档(43℃)、中温档(38℃)、低温档(32℃),高于或低于设定值3℃即自动报警停机,避免烫伤。
-分区覆盖: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全身毯、上半身毯或下半身毯,非手术区域用保温单包裹,减少“散热面”。
-实时反馈:体温探头监测鼓膜、食管等核心部位温度,若低于36℃,系统自动加大功率,实现“体温-加温”闭环调节。
2.加热床垫
手术台内置水循环或电阻丝加热装置,持续向身体传导热量,如同“电热毯”。温度通常维持在37℃—38℃,防止热量通过金属台面传导流失。
3.暖风机与电热毯
在短小手术或局部麻醉中,暖风机(压力空气加热器)可将加热空气注入被单,快速提升体表温度;电热毯则用于预铺手术床,让患者躺下即感温暖。
三、液体加温:阻断“冷稀释”的隐形杀手
术中输注的冷藏液体、库血或体腔冲洗液,会像“冷水澡”般冲淡体温。研究显示,输入1000mL室温液体可使体温下降0.25℃,而大量灌注未加温的冲洗液(如泌尿外科内镜手术)更易引发低体温。
液体恒温技术已成标配:
-术前预温:血液、生理盐水等液体提前放入恒温箱加热至37℃,避免低温刺激血管收缩。
-术中精准控温:输液输血加温仪采用电热条或水浴加热,确保液体流入血管时与体温一致;腹腔冲洗时,温热的生理盐水(37℃—38℃)既能保持视野清晰,又能减少体腔热量流失。
-特殊液体处理:甘露醇等高渗溶液需单独加温至37℃,防止结晶堵塞管道,同时避免患者因冷刺激而寒颤。
四、细节防护:从“头”到“脚”的温暖关怀
1.呼吸道保暖
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直接暴露于冷空气中。湿热交换器(人工鼻)可将气道内温度维持在29℃—32℃,湿度保持在80%—90%,模拟鼻腔对空气的加温加湿功能,减少呼吸道热量散失。
2.特制保暖用品
-分体式小棉被:根据手术暴露部位设计,如小肩背、小暖帽、长筒棉靴等,减少非手术区域暴露。
-手术贴膜:覆盖切口周围裸露皮肤,既保持无菌单干燥,又避免低温液体渗入吸收热量。
-手部保暖袋:患者手部常暴露在外,加盖柔软棉布或使用手部保暖袋,防止指尖发凉。
3.心理保温
紧张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热量散失加速。手术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术中轻音乐、亲切交流等方式缓解患者焦虑,从心理层面筑起“温暖防线”。
五、术后延续:苏醒期的“温暖续航”
全麻患者苏醒期易因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全恢复而出现寒颤。此时需继续使用加温毯,并监测体温至36℃以上,避免能量消耗与肌肉损伤。同时,调整复苏室温度至24℃—25℃,让患者从“手术温暖”无缝过渡到“术后温暖”。
结语:温度背后的医学人文
从一块加热的手术单到智能控温的加温系统,术中保暖技术的演进,折射出现代医学对生命细节的极致关怀。这些看似微小的温度调节,实则是降低术后感染、加速康复、提升患者舒适度的关键。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不再发抖,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温暖,更是医学人文的温度——每一次“体温保卫战”,都是为了让生命在温暖中更安全地度过考验。
(贾玉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