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时的“无菌区”,到底有多严格

2025-07-23 09: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无菌区”是手术的“安全堡垒”,一点微生物都不能有

手术时的“无菌区”,简单说就是“绝对干净,经过灭菌处理,未被污染的区域”——包括手术切口周围、手术器械、医生护士的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以及手术台铺的无菌单覆盖的范围。这个区域就像“细菌的禁区”,连空气中漂浮的细菌都得“绕道走”。

手术室里流传着一句话:“千分之一的细菌,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感染。”手术时,患者的皮肤被切开,身体的“天然保护屏障”被打开,细菌一旦进入伤口,就可能引发感染(比如伤口红肿、流脓,严重的会扩散到全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无菌区的严格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进入手术室的人,要先“脱胎换骨”,每一步都是“除菌流程”

想进入无菌区,人得先经过以下步骤,就像“从普通环境进入太空舱”,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操作,少一步都不行:

1.换衣服:从里到外换“装备”

进入手术室前,所有人(医生、护士、患者)都得更换为手术室准备的清洁鞋和衣裤:

-医生护士: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手术室专用的“刷手服”(短袖短裤,布料光滑,不容易粘灰尘),再戴一次性帽子(帽子要盖住全部头发,包括耳前和颈项处)、一次性口罩(口罩要盖住鼻孔),眼镜要涂防雾剂后再戴(避免呼吸的雾气模糊视线,也减少镜片污染)。手臂皮肤破损或有化脓性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

-患者:脱掉所有衣服(包括内衣裤),换上纯棉病员服,剪短指甲,术前一天可沐浴清洁皮肤。

2.洗手:不是“冲一冲”,是“刷到脱皮”的节奏

医生护士的“术前洗手”叫“外科洗手”,比家里洗手严格100倍:

-先用流动水冲掉手上的灰尘,再用专用洗手液搓揉双手和前臂(从指尖到肘上10厘米),每个部位(指甲缝、指关节、手背、手腕)都要搓够15秒,就像“给手做深度清洁按摩”。去除手和手臂皮肤上的暂居军及部分居留菌。

-然后用无菌洗手刷蘸消毒液,重点刷指甲沟,指间,腕部。

-最后挤免洗手消毒液,搓揉双手和前臂至干燥(相当于给手“穿一层无菌保护膜”),整个过程至少3分钟,比日常洗脸还认真。

3.穿手术衣:像“太空人穿宇航服”,不能碰任何“非无菌”的物品

洗完手后,手就不能碰任何“非无菌”的物品了(包括自己的脸、衣服、眼镜,墙壁)。

-手术衣放在无菌包内,由巡回护士打开(医生不能碰包的外层,因为外层不是无菌区)。

-医生从无菌包内拿起手术衣,双手伸直钻进衣袖(胳膊不能弯曲,以免碰到衣服外面),由其他护士帮忙系背后的带子(自己的手不能回头碰)。

-穿好衣服后,双手必须保持在胸前“无菌区”(不能下垂到腰部以下,也不能举过肩部以上),就像“捧着一个无形的无菌盘子”。

4.戴手套:比“戴戒指”还讲究

手术手套是无菌的,戴的时候要保证“手套外面绝对不被污染”:

-先打开手套包(只碰手套的内面),用手指捏住手套口的内面,把一只手套戴在手上(手指要完全伸进指套,不能让手套外面碰到皮肤)。

-再用戴着手套的手指,捏住另一只手套的外面,把另一只手套戴上(注意两只手套的边缘要对齐,不能有褶皱)。

三、手术器械的“无菌标准”:从生产到使用,全程“零细菌”

手术器械的无菌要求很高,每一把器械,都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进入无菌区:

1.清洗:比“洗钻石”还仔细,连血渍都不能有

用过的器械(即使是新的),第一步是“彻底清洗”:

-先用酶洗液浸泡(分解血渍和组织残留),再用超声波清洗机“震掉”缝隙里的污垢(比如止血钳的关节处),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每个小孔。

-清洗后还要用放大镜检查(确保没有任何残留),就像“检查珠宝是否有瑕疵”,有一点污渍都要重新洗。

2.灭菌:用“高温高压”或“射线”,让微生物“全军覆没”

清洗干净的器械,要进行“灭菌处理”,这是“无菌的关键一步”:

-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把器械装进密封的无菌包,放进灭菌锅,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就像“用高温把细菌彻底煮熟”)。

-不耐高温的器械,用“环氧乙烷灭菌”:在密封舱内用化学气体熏蒸,确保每个角落都被气体覆盖,灭菌后还要通风12小时(去除残留气体,避免刺激患者)。

-灭菌后的器械包,外面会贴“灭菌指示卡”(灭菌后变黑色),只有指示卡变色均匀,且在有效期内(一般为14天,90天),无破损,无潮湿,才能用。

3.传递器械:不能碰到任何地方

灭菌后的器械,由护士从无菌包内取出,放在无菌器械台上(铺无菌单的桌子),传递给医生。

器械应从手术人员的胸前传递,避免于身后和横向传递物品和器械。

四、手术间的“空气”:比普通空气干净100倍

手术间的空气,也是“无菌区”的一部分,连呼吸的空气都要经过“层层过滤”。

1.通风系统

手术间的通风是“层流系统”:空气从天花板的高效过滤器(能过滤99.97%的细菌和尘埃)进入,像“瀑布一样垂直向下流动”,从地板的回风口排出,形成“无菌气流屏障”。

2.进入手术间的“空气”:连灰尘都要“过滤掉”

进入手术间的空气,要经过“三级过滤”:

-第一级:过滤大颗粒尘埃(比如花粉、柳絮)。

-第二级:过滤中等颗粒(比如PM10)。

-第三级:高效过滤器(过滤PM0.3以下的颗粒,包括细菌和病毒)。

3.人员走动:像“踮脚走路”,不能带起一点风

手术时,手术间里的人(医生、护士、麻醉师)要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尽量减少开关门次数。

参观者距离手术人员30cm以上

-手术间的门要“尽量关闭”,除了必要的传递物品,不能随便进出(每次开门都会让外面的空气进来,增加感染风险)。

五、“无菌区”的边界:像“楚河汉界”,绝对不能越界

无菌区和有菌区的边界,清晰到“厘米级”,哪怕手稍微过界一点,都算“污染”,必须立刻处理:

1.患者身上的“无菌区”:只有切口周围30厘米

患者躺上手术台后,护士会用无菌单盖住身体,只露出手术切口部位,然后用“碘伏消毒液”消毒皮肤:

-消毒范围从切口中心向外擦,直径至少30厘米(比如腹部手术,要消毒到胸部以下、大腿以上),而且只能“由内向外”擦(不能来回擦,避免把外面的细菌带到中心)。

-消毒后铺无菌单(一层一层铺,像盖被子一样,但每一层都只碰边缘,不碰中间),最后只留一个“和切口大小差不多的洞”,这个洞周围就是“患者身上的无菌区”,医生的手和器械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

2.医生护士的“无菌范围”:手术衣前面和手套是无菌的

医生穿的无菌手术衣,只有“前面从颈部到腰部,以及袖子”是无菌的,后背、颈部后面、腰部以下都算“有菌区”。

-所以医生转身时要“整个身体转”,不能用后背靠无菌器械台。

-手套如果碰到手术衣的有菌区、手术台外的物品、甚至自己的脸,必须立刻更换(哪怕只碰了一下),因为手套已经“被污染”了。

3.手术台的“无菌区”:只有无菌单覆盖的地方

手术台铺了至少4层无菌单,只有无菌单上面是无菌区,台边以下、地面、器械台边缘以外,全是“有菌区”。

-手术器械不能放在台边(防止滑落),医生的胳膊不能撑在台边以下。

-掉在无菌单上的纱布,哪怕离边缘只有1厘米,只要没超出无菌单,还能用;但如果一半在单上、一半在单下,必须扔掉(属于污染)。

六、一旦“污染”,必须立刻“补救”

就算再小心,手术中也可能出现“意外污染”(比如手套破了、无菌单被水浸湿),这时候必须“秒级处理”,不能有任何犹豫:

1.手套破了:必须立刻更换

医生感觉到手套破了(比如手指碰到皮肤或有菌区),要立刻说“手套破了”,护士会马上递一副新手套,医生脱掉破手套、戴上新手套(脱的时候不能让手指碰到手套外面),同时助手用无菌纱布盖住可能被污染的伤口边缘。

2.无菌单湿了:立刻加铺一层新的

手术中如果血液或消毒液浸湿了无菌单,被浸湿的地方就不再是无菌区,护士要立刻在上面铺一层新的无菌单(只碰边缘,不碰中间),确保无菌区始终干燥。

3.器械掉地上:本台手术不能继续使用

任何器械掉到地上,不管有没有看到明显污染,都要被“判死刑”——直接放进旁边的污染桶,护士会从备用无菌包内拿新的器械递过来,确保手术用的始终是无菌器械。

七、总结:“无菌区”的严格,是为了患者的“绝对安全”

手术时的“无菌区”,严格到“吹毛求疵”:从人进门的消毒,到器械的灭菌,再到手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流程,连空气都要过滤到“极致干净”。这些严格的要求,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为了阻止细菌进入患者的伤口,避免感染。

患者可能看不到这些细节,但手术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守护无菌区”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多一分严格,患者就少一分感染风险。这就是手术室的“安全密码”:用最严格的无菌标准,换患者最安全的手术过程。

(贾玉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