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介入手术中无菌技术的严格执行与护理监督要点技巧

2023-08-22 16: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介入手术中,无菌技术是预防术后感染、保障手术成功与患者安全的关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强化护理监督,完善质量控制,对降低感染风险、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意义重大。本文从操作规范、监督要点、质量控制阐述无菌技术管理要求,为医护团队提供专业指导。

一、无菌操作规范

(一)术前准备要求

1.手术间净化:手术间需提前30分钟开启净化系统,利用高效空气过滤器等设备,有效清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微生物等污染物,营造一个洁净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过程中微生物的悬浮污染风险。

2.器械灭菌:确保器械灭菌参数完全达标,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法时,需维持121℃的高温持续30分钟,利用高温高压的物理作用,彻底杀灭器械表面和内部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等,保证器械的无菌状态。

3.手术包检查:对手术包进行严格的完整性检查,确保其无破损、无潮湿。破损的手术包会破坏内部的无菌屏障,潮湿则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只有完好的手术包才能有效保护内部器械的无菌性。

(二)人员行为准则

1.外科洗手:严格按照6步法进行外科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5分钟。通过依次揉搓双手的掌心、手背、指缝、指背、拇指、指尖等部位,利用肥皂或洗手液的清洁作用和流水的冲洗,去除手部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和微生物,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源。

2.无菌区域界定:明确无菌区域为器械台面以上空间。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所有无菌物品的放置、传递以及手术操作均应限定在该区域内,避免因超出无菌区域而导致物品污染,确保手术操作始终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3.移动限制:减少人员在手术间内的穿行次数,降低因人员流动产生的空气扰动,避免将外部的微生物带入无菌区域,维持手术间内的洁净空气环境,减少微生物污染手术区域的机会。

(三)特殊注意事项

1.造影剂抽取:进行造影剂无菌抽取时,必须采用单次穿刺方式。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穿刺部位污染,确保造影剂在抽取和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无菌状态,防止因造影剂污染引发感染。

2.导管导丝维护:导管导丝在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无菌,避免接触非无菌区域。导管导丝直接进入人体血管等部位,一旦污染,极易引发感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无菌性的维护。

3.铅衣防护:为铅衣覆盖一次性防护套,确保其无菌。铅衣在手术过程中频繁使用,易受到污染,一次性防护套可有效隔离铅衣与手术环境,避免铅衣上的污染物对手术区域造成污染。

二、护理监督要点

(一)关键环节监控

手术铺巾要达4层标准,多层铺巾阻隔微生物,形成无菌屏障。每小时检查1次手套是否破损,手套是重要防护,破损会增加感染风险。器械台面不堆放过多物品,保持整洁,降低污染几率,方便手术操作。

(二)常见违规行为

跨越无菌区域会破坏无菌环境,将微生物带入,引发感染。背向无菌台难以及时发现物品污染,增加风险。无菌物品落地可能被污染,继续使用威胁手术安全。

(三)应急处理流程

发现污染物品立即更换,阻断感染源。局部污染就扩大无菌范围,通过增加覆盖物、重新消毒,降低影响。严重污染则终止手术,重新准备,避免高风险手术。

三、质量控制措施

(一)日常监测项目

每月进行空气培养,检测手术间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评估空气质量。手卫生合格率要≥95%,定期采样检查,督促规范洗手。器械灭菌合格率必须100%,用生物、化学监测确保无菌。

(二)持续改进方法

回顾手术录像,查看无菌技术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定期考核无菌操作,检验医护人员技能,对结果不佳者再培训。针对不良事件,深入分析根本原因,从制度、操作等方面改进,防止再发生。

(三)团队协作要求

明确感染控制护士职责,负责监督、记录分析数据、培训等工作。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发现无菌问题迅速反馈,及时纠正。开展多学科协作,手术室人员密切配合,从术前到术后形成感染防控体系。

建议建立“培训-考核-监督”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培训让医护掌握无菌技术,考核检验水平,监督确保执行。关键步骤采用“双人核查”,保证操作合规。出现2次以上无菌违规需重新准备手术。术后48小时重点观察感染征象,及时处理,降低感染影响。

(谷巧红 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