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疮不是“小破口”,是身体“受压点”在“抗议”
压疮,也就是常说的“褥疮”,看起来是皮肤破了个口,其实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结果。那些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骶尾部、髋部、足跟、肘部)最容易遭殃,因为这些部位皮肤薄、脂肪少,压久了就像“被石头压住的小草”,慢慢枯萎、坏死。
对肿瘤患者来说,压疮的风险更高——长期卧床、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受压点”更脆弱。一旦出现压疮,不仅疼,还可能引发感染,影响治疗和恢复,所以给“受压点”减负,比出现后再处理重要得多。
二、哪些“受压点”最容易“闹脾气”?提前盯上这些部位
身体的“受压点”就像“薄弱环节”,长期受压很容易出问题,提前认识它们,才能针对性保护:
(一)仰卧时:骶尾部和足跟是“重灾区”
平躺着的时候,骶尾部(屁股上方靠近腰部的骨头)承受的压力最大,因为这里是身体的“重心”所在,加上床单的摩擦力,皮肤很容易发红、破损;足跟(脚后跟)也会因为和床面接触,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尤其是脚肿的患者,足跟更脆弱。
(二)侧卧时:髋部和肩部“压力山大”
侧身躺时,身体的重量会压在下方的髋骨(大胯骨)和肩关节上,这两个部位骨头突出明显,皮肤紧贴床面,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受压部位会因为缺血变得苍白、麻木,慢慢发展成压疮。
(三)久坐时:坐骨结节和肘部“容易被忽略”
坐着的时候,屁股下面的坐骨结节(臀部深处的骨头)是主要受力点,尤其是坐轮椅或长期坐在床上的患者,这个部位持续受压,皮肤会先发红,再变硬,最后破溃;肘部如果经常撑在桌面上或床沿,也可能因为反复摩擦和压迫出现压疮。
三、压疮发展有“步骤”,从“发红”到“破溃”有信号
压疮不是突然出现的,它的发展有迹可循,抓住这些信号及时处理,就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一)早期:皮肤发红,按压不褪色
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斑,用手指按压红斑处,松开后颜色不消退,说明这里已经缺血了。这时候只要及时解除压力,红斑通常几小时内就会消失,是预防压疮的“黄金时期”,千万别觉得“没事”而忽视。
(二)中期:皮肤变紫,出现硬结或水疱
如果早期没处理,受压部位会进一步缺血,皮肤变成紫色或暗红色,摸起来有硬结,甚至出现水疱(里面有清亮或浑浊的液体)。这时候皮肤已经受损,需要更精心的护理,避免水疱破溃感染,同时必须彻底解除这个部位的压力。
(三)晚期:皮肤破溃,深及皮下甚至骨头
到了这个阶段,皮肤会破溃成创面,严重的会露出皮下脂肪、肌肉,甚至骨头,创面可能有渗液、坏死组织,还会伴随疼痛和异味。这时候治疗难度大,恢复慢,还可能引发全身感染,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四、给“受压点”减负,这些动作和习惯要做好
预防压疮的核心是“减少压力”“促进循环”,从日常细节入手,简单有效:
(一)定时翻身:给“受压点”“喘口气”的时间
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是压疮的“头号敌人”,必须定时翻身,让受压部位轮流“休息”。具体频率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定:
1. 能自己翻身的患者,每2-3小时翻一次身;
2. 完全不能动的患者,每1-2小时翻一次身;
3. 翻身时动作要轻,别拖拽(避免皮肤摩擦受损),可以用“翻身枕”垫在背部或腿部,保持稳定的侧卧位,减轻下方骨头的压力。
(二)选对“支撑工具”:让身体“躺得舒服”
合适的床垫和枕头能分散压力,减少“受压点”的负担:
1. 床垫:选择透气性好、有一定弹性的床垫(如防压疮气垫床、海绵床垫),避免过硬(木板床)或过软(塌陷的床垫),气垫床能通过充气、放气交替,自动改变压力点,效果更好;
2. 枕头:在骨头突出处垫软枕(如骶尾部、足跟、肘部),让这些部位不直接接触床面,比如足跟可以垫个软枕悬空,髋部可以垫个小枕头隔开双腿,减少摩擦和压力。
(三)保持皮肤“干净干燥”:不给压疮“留机会”
潮湿和摩擦是压疮的“帮凶”,皮肤出汗、大小便失禁后如果不及时清理,会让皮肤变得脆弱,容易破损:
1. 每天用温水擦澡(水温38-40℃),动作轻柔,别用肥皂(会破坏皮肤油脂层),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别用力擦);
2. 出汗多或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和床单位干燥、平整、无褶皱;
3. 皮肤干燥的患者,可以涂少量润肤露(避开破损处),保持皮肤滋润,减少干裂。
五、这些“隐形压力”也会伤皮肤,别忽视
除了身体自身重量的压力,还有一些“隐形压力”会加重压疮风险,必须注意:
(一)摩擦力:皮肤和床单“较劲”的后果
患者翻身、移动时,皮肤和床单之间的摩擦会损伤皮肤表层,尤其是半卧位时(床头摇高),身体容易下滑,骶尾部皮肤被反复摩擦,就像“砂纸磨木头”,慢慢变得粗糙、破损。
移动患者时,要“抬起来”而不是“拖过去”,比如两人配合,一人托住肩部和腰部,一人托住臀部和腿部,轻轻抬起移动;半卧位时,在臀部下方垫个防滑垫,减少下滑摩擦。
(二)剪切力:身体“被拉扯”的危险
剪切力比摩擦力更隐蔽,比如床头摇得太高(超过30°),患者上半身向前倾,骶尾部皮肤被床单拉住,而骨头却在往下滑,皮肤和骨头之间像被“撕开”一样,这种力量会破坏深层组织,加速压疮形成。
床头摇高时别超过30°,如果需要半坐(比如吃饭、咳痰),时间别超过30分钟,结束后及时放平,让骶尾部放松;也可以在背部垫个楔形枕,分散上半身的压力。
六、给身体“补营养”,皮肤才有“抵抗力”
皮肤和组织的修复需要“原材料”,营养跟不上,再怎么减压,皮肤还是容易破损:
(一)蛋白质:皮肤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是皮肤和组织的“骨架”,缺乏蛋白质的人,皮肤弹性差、修复能力弱,稍微受压就容易破。每天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比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制品,咀嚼困难的患者可以打成泥或做成蛋羹、鱼粥,方便食用。
(二)维生素和矿物质:皮肤的“保护盾”
维生素C(新鲜蔬菜、水果)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皮肤修复;锌(瘦肉、坚果、贝类)能增强皮肤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每天吃够500克蔬菜、200克水果,种类多样,保证营养全面。
七、不同人群预防压疮,重点各有不同
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预防压疮的方法也要调整,针对性更强:
(一)完全卧床的患者:重点在“定时翻身+皮肤护理”
这类患者自己无法移动,全靠家属或护理人员照顾,除了每1-2小时翻身,还要每天检查所有骨头突出部位的皮肤(尤其是骶尾部、足跟),看看有没有发红、破损;床单要每天更换(污染后立即换),保持平整、无渣屑(别让碎屑硌到皮肤)。
(二)能坐轮椅的患者:别久坐,保护坐骨结节
坐轮椅时,每30分钟用手撑起身体,让臀部离开轮椅座垫10-15秒,给坐骨结节“松口气”;轮椅座垫选择透气、有弹性的(如气垫座垫),别用硬塑料座垫;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裤子过紧摩擦臀部皮肤。
(三)能轻微活动的患者:鼓励“主动动一动”
这类患者别总躺着或坐着,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每天下床站一会儿、走几步(有人搀扶),或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活动(抬腿、翻身),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受压时间。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八、发现皮肤“不对劲”,及时处理别拖延
就算再小心,也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等早期信号,这时候及时处理,能阻止压疮发展:
(一)皮肤发红但没破损:立即解除压力
发现受压部位发红,马上改变体位,让这个部位不再受压,用手掌轻轻按摩发红周围的皮肤(别按发红处,会加重损伤),促进血液循环;如果皮肤发热,可以用凉毛巾(不冰的)轻轻敷一下,帮助降温。
(二)出现水疱:保护水疱别弄破
小水疱(直径小于1厘米)可以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摩擦,让它自行吸收;大水疱(直径超过1厘米)别自己挑破,及时请护士处理(用无菌针头抽出水疱液,再消毒包扎),防止感染。
九、预防压疮,家属和患者要“配合好”
预防压疮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家属和患者一起努力:
(一)家属要做“细心观察员”
每天检查患者皮肤,尤其是“受压点”,注意床单是否平整、干燥,协助患者定时翻身、移动,做好皮肤清洁;给患者喂食时,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增强皮肤抵抗力。
(二)患者要“主动配合”
如果自己能活动,别总保持一个姿势,定时翻身、活动肢体;感觉某个部位发麻、发疼,及时告诉家属或护士,别忍着;保持积极心态,知道预防压疮对恢复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护理。
十、预防压疮,核心是“让每个受压点都有休息的机会”
压疮的预防,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别让身体某个部位长期“负重”,给每个“受压点”轮流休息的机会;说复杂也复杂,需要细心、耐心,关注每个细节(翻身时间、床垫选择、皮肤清洁、营养补充)。
对肿瘤患者来说,预防压疮不仅是为了避免疼痛和感染,更是为了让治疗和恢复更顺利。家属多一份细心,患者多一份配合,就能让身体的“受压点”始终保持健康,为康复打下好基础。
(赵君霞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一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