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帮助创伤骨科患者预防压疮?

2025-08-14 15: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创伤骨科患者来说,骨折带来的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问题,使得他们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这大大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影响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感染,危及生命。因此,从护理角度做好压疮预防工作意义重大。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帮助创伤骨科患者预防压疮。

一、了解压疮成因,做到有的放矢
压疮的发生主要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潮湿因素有关。对于创伤骨科患者,长时间卧床或保持固定体位,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是引发压疮的关键因素。例如,髋关节骨折患者需要长期保持仰卧位,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就会承受较大压力;而在患者翻身或移动时,如果操作不当,产生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也会损伤皮肤及皮下组织。此外,创伤后的伤口渗液、出汗等导致的皮肤潮湿,会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进一步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了解这些成因,能让我们在护理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二、科学评估,识别高危人群
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的压疮风险评估是预防压疮的首要环节。临床上常用 Braden 量表、Norton 量表等工具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状况、皮肤情况以及感知觉等多个方面。例如,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严重受限、营养摄入不足、皮肤弹性差的患者,往往属于压疮高危人群。通过准确评估,我们可以将护理资源合理分配,对高危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和针对性护理,提高预防效果。

三、体位管理:减轻局部压力的关键
1、定期翻身: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最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对于病情允许的创伤骨科患者,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在翻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扭曲。可以使用翻身枕、软枕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维持舒适体位。例如,给侧卧的患者在背部、两腿之间垫上软枕,减少身体与床面的接触压力,同时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2、选择合适体位: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也很重要。如上肢骨折患者,可适当抬高上肢,促进血液回流;下肢骨折患者在卧床时,可在腘窝处垫薄软枕,使膝关节微屈,减轻坐骨结节处的压力。此外,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即使是半卧位,也要控制角度,一般不超过 30°,以减少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

四、皮肤护理:构筑防护屏障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为患者擦拭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和受污染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会阴部等。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揉搓。如果患者伤口有渗液,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排泄物,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局部皮肤,并涂抹皮肤保护剂,如凡士林、氧化锌软膏等,形成保护膜,防止皮肤受刺激。

2、观察皮肤状况:护理人员要每天仔细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完整性等情况。特别是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肘部、肩胛部等,这些部位是压疮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现皮肤出现发红、发热、变硬、水疱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压疮进一步发展。

五、选择合适的支撑面:提升减压效果
合适的支撑面能够有效分散压力,减少皮肤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和剪切力。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支撑面有减压床垫、气垫床、减压坐垫等。减压床垫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结构设计,能根据患者身体轮廓进行贴合,均匀分散压力;气垫床通过不断调整气囊内的压力,持续改变身体受压部位,降低局部压力。对于长期卧床的创伤骨科患者,建议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床垫;而对于需要坐轮椅的患者,配备减压坐垫则十分必要。同时,要定期检查支撑面的功能和完整性,确保其发挥良好的减压效果。

六、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预防压疮的重要基础。创伤骨科患者由于身体创伤,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因此,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 C 和锌等营养素有助于伤口愈合,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对于食欲不佳或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七、健康教育:调动患者积极性
除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也至关重要。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压疮的危害、预防方法以及日常护理要点,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压疮预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的翻身方法、皮肤观察要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衣物和床上用品等。同时,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任霞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创伤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