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管理:西药控压与中药调理的科学搭配

2023-05-10 11: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慢性病管理领域,高血压的防治始终是焦点话题。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4》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 27.5%,意味着每 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位高血压患者。面对这一高发疾病,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的健康需求,而 “西药控压、中药调理” 的联合方案,正逐渐成为循证医学支持下的科学选择。 

西药控压:精准打击血压峰值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知已深入到分子层面,西药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精准控制血压。临床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各有明确的作用靶点:利尿剂通过减少血容量降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阻断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抑制血管紧张素生成…… 这些药物如同精密的 “调节器”,能在数小时内将骤升的血压拉回安全范围,显著降低脑出血、急性心梗等急症风险。 

某医院心内科团队 2023 年发表的研究证实,规范使用西药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 42%。但需注意的是,西药的 “控压” 特性也意味着其局限性 —— 它主要解决血压数值问题,对引起高血压的体质偏颇、代谢紊乱等根源性问题干预有限。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干咳等不良反应,这正是身体发出的 “需要整体调理” 的信号。 

中药调理:重塑身体平衡状态 
中医学将高血压归为 “眩晕”“头痛”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阳上亢、痰湿内盛、肾阴亏虚等体质失衡密切相关。中药调理的智慧在于辨证施治,通过整体性调节恢复气血阴阳平衡。如天麻钩藤饮针对肝阳上亢型患者,既能通过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缓解头晕头胀,又能借助杜仲、牛膝滋补肾阴以固根本;而半夏白术天麻汤则聚焦痰湿体质,用半夏、茯苓化痰祛湿,配合白术、陈皮健脾益气,从源头改善代谢紊乱。 

某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对长期服用西药仍有头晕、失眠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加用中药调理 3 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提高 28%,且降压药的调整频率降低。这种 “治未病” 的思维,恰好弥补了西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进展方面的不足。 

科学搭配:1+1>2 的协同效应 
西药与中药的联合应用绝非简单叠加,而是需要遵循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原则。在血压剧烈波动或急性升高期,应以西药为主力,迅速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待病情稳定后,引入中药调理体质,逐步改善血管弹性、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这种模式在 2024 年《中西医结合高血压防治专家共识》中得到明确推荐。 

临床实践中,这种搭配展现出多重优势: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联合杞菊地黄丸,既能稳定控制收缩压,又能改善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等阴虚症状;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时,配合山楂、荷叶等药食同源药材,可增强减脂效果并减少电解质紊乱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协同作用还体现在减少不良反应上 —— 倍他乐克引起的心动过缓,可通过加用黄芪、人参等补气药材得到缓解。 

联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尽管中西医结合方案优势显著,但实施过程中需避开三大误区。首先是擅自停药,部分患者因服用中药后症状改善便停用西药,导致血压反跳;其次是盲目进补,高血压患者尤其肝阳上亢者,服用人参、鹿茸等温补药材可能诱发血压骤升;最后是忽视监测,联合治疗期间应每周至少测量 3 次血压,及时调整方案。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在采用联合方案时,需建立 “西医诊断 + 中医辨证” 的双评估体系:通过西医检查明确血压分级、靶器官损害程度;经由中医师四诊合参确定体质类型,再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应选择经过药理研究证实的中药品种,避免使用含麻黄、附子等升压成分的偏方。 

高血压管理如同调控精密的天平,西药是快速校准的砝码,中药是维持平衡的支点。当现代医学的精准性与传统中医的整体性有机结合,不仅能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更能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但需牢记,任何治疗方案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疗效与安全性,方能让这一科学搭配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 

(万纪龙 襄城县中医院 脑病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