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为血糖不稳的糖尿病患者找到控糖新思路

2023-10-17 11: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糖尿病的管理中,血糖波动是令患者和医生都颇为头疼的问题。忽高忽低的血糖不仅会让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不适症状,还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慢性损害,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逐渐受到关注,它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为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血糖波动的危害及常见原因 
血糖波动指的是血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起伏变化。对于健康人来说,身体有完善的调节机制,能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这种调节机制出现紊乱,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短期的血糖大幅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而长期的血糖波动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血糖波动还会影响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的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血糖波动的原因有很多,饮食不规律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如果糖尿病患者暴饮暴食,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过度节食则可能导致血糖过低。运动不当也会引起血糖波动,剧烈运动可能使血糖降低,而运动量不足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另外,药物使用不合理、情绪波动、睡眠质量差等因素也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性。 

西医在控糖中的作用 
西医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在控制血糖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是西医控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除了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也种类繁多,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 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血糖监测是西医控糖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患者和医生可以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指尖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等。指尖血糖监测操作简单、方便,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动态血糖监测则可以连续记录患者的血糖变化,更全面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此外,西医还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控糖中的重要性。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稳定血糖。西医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地管理生活方式。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控糖理念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 “消渴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病位在肺;中消主要表现为多食易饥,病位在胃;下消主要表现为尿频量多,病位在肾。 

中医控糖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论治。在治疗方法上,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滋阴润燥、益气健脾、补肾固精等目的,从而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实现血糖的稳定。 

中药治疗是中医控糖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麦冬、知母、黄柏、黄芪、山药、茯苓等,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益气、健脾等功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将这些中药配伍使用,形成个性化的方剂。例如,对于上消患者,常用消渴方加减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对于中消患者,常用玉女煎加减治疗,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对于下消患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控糖的有效手段。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常用的穴位有胰俞、肺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相加,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在药物治疗方面,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在使用西药降糖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进行调理。例如,对于使用胰岛素后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可以加用一些益气健脾的中药,如黄芪、山药、党参等,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以加用一些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中药,如丹参、山楂、茯苓、泽泻等,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降糖效果。 

在血糖监测方面,西医的血糖监测方法可以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通过监测血糖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中药和西药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可以指导西医的血糖监测,例如,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有所不同。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全面性。中医强调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例如,对于阴虚燥热型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宜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对于气虚健脾型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宜多食用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等。西医则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如运动的类型、强度、时间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中西医结合控糖的注意事项 
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自行增减药物或更换治疗方案。 

2、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和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患者在服用中药和西药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药、西药、保健品等,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3、定期监测血糖: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监测血糖,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控糖效果。 

5、避免盲目相信偏方和秘方:一些患者可能会受到偏方和秘方的误导,盲目使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这不仅可能无法控制血糖,还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为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血糖波动的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控糖效果。 

(万纪龙 襄城县中医院 脑病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