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痛难忍?中西医结合揪出病因,对症治疗

2024-11-06 18: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又开始疼了……” 这句话或许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抱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 90% 的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头痛,其中约 10% 的人群正遭受慢性头痛的困扰。头痛不仅会打乱正常的工作节奏,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在面对这一常见病症时,单纯依赖西医的止痛片,或是盲目尝试中医的偏方,都可能陷入 “治标不治本” 的误区。事实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既能精准锁定病因,又能实现标本兼治,为头痛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中西医眼中的头痛:认知差异背后的互补性 
西医将头痛视为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疾病,通常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寻找病因。在西医的认知体系中,头部的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异常状态是引发头痛的主要原因。比如,当血管收缩或扩张异常时,会刺激周围的神经,引发血管性头痛;而颈部肌肉的紧张痉挛,则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导致紧张性头痛。此外,感染、肿瘤、外伤等器质性病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头痛症状的出现。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则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 的记载。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头部,或内伤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阻络等,都会使头部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进而引发疼痛。例如,肝阳上亢型头痛多与情绪波动相关,患者常伴有头晕、面红目赤等症状;而气血不足型头痛则常见于体质虚弱者,表现为隐痛绵绵、劳累后加重。 

中西医对头痛的认知看似不同,实则存在着巧妙的互补性。西医的优势在于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如头颅 CT、核磁共振、脑血管超声等,快速排查器质性病变,为急症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中医则擅长从整体出发,辨析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因病机,通过调理身体机能实现长治久安。这种 “微观定位” 与 “宏观调理” 的结合,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头痛的核心优势。 

常见头痛类型的中西医病因解析 
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与气机不畅的双重作用 
紧张性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头痛类型,约占所有头痛病例的 70%~80%。从西医角度看,长期伏案工作、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会导致头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引发双侧或后枕部的压迫感、紧箍感。这类头痛通常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长,可能从数小时延续到数天。 

中医将紧张性头痛归为 “头痛” 范畴,其病因多与 “气机不畅” 相关。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进而阻塞头部经络;而久坐少动、姿势不良则会使颈肩部气血运行受阻,形成 “不通则痛” 的病理状态。此外,脾胃虚弱者容易产生痰湿,痰湿上扰清窍,也可能诱发紧张性头痛。 

偏头痛:血管异常与肝风内动的对应关系 
偏头痛以单侧、搏动性疼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西医研究表明,偏头痛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 60% 的患者有家族史。在发病机制上,脑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功能异常是关键:发作初期,颅内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随后颅外血管扩张引发剧烈疼痛。饮食(如巧克力、红酒)、情绪波动、女性生理期等都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因。 

中医将偏头痛称为 “偏头风”,其核心病机是 “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情志不舒、长期熬夜,会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进而化风上扰头部;而外感风邪、饮食不节则可能加重体内的湿热或痰浊,使风邪与实邪相互搏结,引发疼痛。偏头痛的发作常与 “风” 的特性相符 —— 起病急、变化快、疼痛剧烈。 

继发性头痛:器质性病变与脏腑失调的警示信号 
继发性头痛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头痛,如高血压、颈椎病、鼻窦炎、颅脑肿瘤等。西医强调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高血压性头痛与血压升高导致的脑血管压力增加相关,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则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有关。这类头痛的症状往往与原发病紧密关联,如鼻窦炎引发的头痛常伴有流涕、鼻塞,且疼痛部位与鼻窦位置一致。 

中医认为,继发性头痛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高血压性头痛多属 “肝阳上亢”,患者常伴有头晕、耳鸣、面红目赤;颈椎病引起的头痛与 “痹证” 相关,风寒湿邪侵袭颈肩部,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而颅脑肿瘤等严重疾病引发的头痛,则可能与 “痰瘀互结”“正气亏虚” 有关,表现为头痛逐渐加重、夜间明显,同时伴有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急性期:快速缓解症状,中西医协同止痛 
当头痛剧烈发作时,快速缓解疼痛是首要目标。西医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抑制炎症反应,对于偏头痛患者,曲坦类药物能有效收缩扩张的血管,减轻疼痛。但需注意,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因此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 

中医在急性期可采用针灸疗法快速止痛。针刺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等穴位,能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在数分钟内缓解疼痛。对于外感风寒引发的头痛,还可配合艾灸百会穴、大椎穴,借助温热刺激驱散寒邪。此外,中成药如川芎茶调丸、正天丸等,也能在急性期发挥疏风止痛的作用。 

缓解期: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在头痛缓解期,治疗的重点在于去除病因、调理体质,预防复发。西医会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如指导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头颈部肌肉放松训练,建议偏头痛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的降压治疗。 

中医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采用平肝潜阳的天麻钩藤饮加减;对于气血不足型头痛,用八珍汤益气养血;对于痰湿阻络型头痛,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理:保持规律作息以养肝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护脾胃,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并非简单的 “中药 + 西药”,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例如,对于频繁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可在西医预防用药(如普萘洛尔)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的穴位贴敷和情志疏导,既能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又能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头痛:中西医共同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头痛而言尤其如此。中西医在预防头痛方面有着诸多共识: 

1、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养(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 

2、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缓解颈肩部肌肉紧张; 

3、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中医认为 “饮食有节” 能保护脾胃功能,西医则强调避免诱发偏头痛的高酪胺食物; 

4、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中医认为 “怒伤肝”,保持心情舒畅是预防肝阳上亢型头痛的关键。 

此外,中医的一些特色养生方法也有助于预防头痛,如每天按摩太阳穴、风池穴 5~10 分钟,疏通头部经络;秋冬季节用生姜、艾叶泡脚,温通气血;体质虚弱者可适当服用阿胶、红枣等益气养血的食材。 

头痛虽常见,却不可轻视。当头痛反复发作、程度加重,或伴有发热、呕吐、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西医的影像学检查排除颅脑肿瘤、脑出血等严重疾病。在明确诊断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 —— 急性期快速止痛缓解痛苦,缓解期调理体质减少复发,才能真正摆脱头痛的困扰。 

健康的身体需要 “三分治,七分养”,头痛的防治亦是如此。了解中西医对头痛的认知差异,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头痛时不再盲目焦虑,而是以理性的态度揪出病因,实现标本兼治。愿每个人都能远离头痛的困扰,拥有清晰舒适的每一天。 

(万纪龙 襄城县中医院 脑病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