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疏肝解郁,点亮心情

2024-06-07 18: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抑郁症如同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正逐渐侵蚀着越来越多人的心灵。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 3.22 亿人受抑郁症困扰,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 “心灵感冒”,单纯依靠西医或中医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中西医结合,从疏肝解郁入手,为抑郁症患者点亮心情带来了新的希望。 

抑郁症的中西医解读 
从西医角度来看,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 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这会影响情绪调节、睡眠、食欲等多个方面。此外,长期的压力、不良生活事件、性格特质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自责自罪、思维迟缓、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将其归为 “郁证” 范畴。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有关,其核心病机是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当人长期处于忧思郁怒等不良情绪中时,会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气郁结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影响到脾、心等脏腑的功能。如肝郁乘脾,会导致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肝郁化火,灼伤阴血,可致心神失养,出现心烦失眠、情绪烦躁等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并非简单地将两种治疗方法叠加,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有机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 1+1>2 的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改善症状,起效相对较快,能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严重抑郁情绪。但部分患者在服用西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口干、便秘等,且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养心、滋阴降火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这些方剂能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症状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对于肝气郁结伴有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在使用抗抑郁西药的同时,配合逍遥散进行治疗,既能快速缓解抑郁情绪,又能健脾开胃,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除了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西医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能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也能起到疏肝解郁、调节气血的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百会、印堂、太冲等,可调节大脑神经功能,改善情绪。推拿则通过按摩肝经、脾经等经络上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的紧张和不适。将心理治疗与针灸、推拿等方法相结合,能更全面地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抑郁症的预防与调护 
抑郁症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和调护同样不可忽视。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调护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不良情绪时,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如与人倾诉、运动、听音乐等。中医认为,“怒伤肝”,因此要尽量避免长期处于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如陈皮、佛手、玫瑰花等。西医则强调均衡饮食,补充足够的营养,尤其是富含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C、锌等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和调护抑郁症的重要手段。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推荐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其中,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还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与中医的 “调畅气机” 理念相契合。 

此外,社会支持也对抑郁症的预防和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家人、朋友和社会要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自身也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药。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从疏肝解郁入手,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一条全面、有效的治疗途径。通过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护,相信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能够走出阴霾,点亮自己的心情,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关注抑郁症患者,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理解、支持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心灵都能得到呵护与滋养。 

(万纪龙 襄城县中医院 脑病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