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一到,儿科病房里就多了些咳咳喘喘的小家伙。医生听诊器一放,听到肺里“呼噜呼噜”的声音,多半是肺炎找上门了。这病说起来,就像宝宝的肺里打了场“小战争”——病菌在里面捣乱,身体派“免疫士兵”对抗,整个肺里又红又肿,还堆满了“战场垃圾”。作为天天守在这些小患者身边的儿科护师,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场“战争”咋回事,家长该咋帮忙平息。
一、肺里的“小泡泡”,咋就成了“战场”?
先得说说肺是啥样。宝宝的肺里藏着无数个小肺泡,就像一串串小气球,平时吸气时鼓鼓的,装满氧气;呼气时瘪下去,排出二氧化碳。这些小肺泡健康,宝宝才能呼吸顺畅。
可当病毒、细菌(最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顺着鼻子、嗓子溜进肺里,麻烦就来了。它们专挑肺泡和周围的小气管下手,在那里“繁殖后代”,释放各种“毒素”。身体发现“外敌入侵”,立刻派白细胞、巨噬细胞这些“免疫士兵”赶来,和病菌打作一团。
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肺泡和气管壁发炎、水肿,还会渗出黏液、脓液这些“战场垃圾”。原本干干净净的小肺泡被这些东西填满,没法正常装氧气,宝宝就会咳嗽、喘气费劲,这就是肺炎了。
二、宝宝咳嗽发烧,咋分清是肺炎还是普通感冒?
很多家长分不清感冒和肺炎,总担心“咳成肺炎”。其实两者的“信号”不一样,护师教你几个分辨点:
1. 看发烧:肺炎的烧更“顽固”
普通感冒发烧一般3天左右会好转,体温多在38.5℃以下;肺炎的发烧常持续3天以上,有的宝宝体温能飙到39℃甚至40℃,吃了退烧药也容易反复。但要注意,有些小宝宝(尤其是3个月以下)得了肺炎可能不发烧,反而体温偏低,这更要警惕。
2. 听咳嗽:肺炎的咳带“痰音”且更频繁
感冒咳嗽多是“干咳”或有少量清痰,咳起来没那么费劲;肺炎的咳嗽更频繁,像“阵发性”的,咳的时候能听到嗓子里或胸口有“呼噜呼噜”的痰音,有时咳完会吐奶,奶里可能混着黏糊糊的痰。
3. 观呼吸:肺炎会让宝宝“喘气费劲”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家长可以数宝宝的呼吸次数:安静时,1岁以内宝宝每分钟呼吸超过50次,1-5岁超过40次,就可能是肺炎(正常范围:1岁内30-40次,1-5岁25-30次)。还能看“胸凹陷”:宝宝吸气时,肋骨之间、锁骨上方的皮肤往下陷,像小胸脯被“吸”进去了,这说明呼吸很费力,得赶紧去医院。
三、住院后,医生护士咋帮肺“打扫战场”?
一旦确诊肺炎,宝宝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别慌,我们会用各种办法帮肺“平息战争”:
1. 用“武器”消灭病菌
如果是细菌感染,会用抗生素(比如头孢类、青霉素类),就像给“免疫士兵”送“新式武器”,精准打击细菌;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靠宝宝自身免疫力,医生会用些抗病毒药和对症治疗的药(比如雾化药、退烧药)。
用药时家长常问:“为啥输液好几天了还咳嗽?”其实抗生素杀死病菌需要时间,“战场垃圾”也得慢慢清理,一般用药3-5天后,发烧、喘气的情况才会逐渐好转,咳嗽可能会持续更久,这是身体在排痰,不是病情加重。
2. 帮宝宝“排痰”:雾化和拍背是“好帮手”
肺里的“战场垃圾”(痰)不排出来,宝宝就总咳、喘气费劲。雾化治疗就是把药物变成细细的雾,宝宝吸进去后能稀释痰液,让气管放松,痰更容易咳出来。做雾化时要注意:别让雾对着宝宝眼睛喷,做完后帮宝宝擦脸、漱口(大宝宝),避免药物残留。
拍背排痰更是每天必做的事。护师会教家长正确手法:手指并拢弯曲成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往上、从两边往中间轻轻拍打,力度以能看到皮肤震动为宜。拍的时候宝宝最好侧躺或竖抱,每次拍5-10分钟,帮痰“松动”,宝宝咳嗽时更容易咳出来。
3. 吸氧:给“缺氧”的肺“补能量”
如果宝宝喘气太费劲,血氧饱和度下降(正常应在95%以上),就需要吸氧。氧气通过鼻导管或面罩送进宝宝鼻子里,就像给缺氧的肺泡“补充弹药”,让宝宝没那么累。家长别担心“吸氧会上瘾”,医生会根据宝宝的血氧情况调整,该停就停。
四、护理肺炎宝宝,家长能做些啥“加分项”?
住院期间,家长的护理对宝宝恢复很重要。这些细节做好了,能帮肺里的“战争”早点结束:
1. 喂奶喂饭:既要“够营养”,又要“不呛咳”
宝宝生病时消耗大,得保证营养才能有力气对抗病菌。但肺炎宝宝容易呛奶,喂奶时要注意:
-用小勺子或滴管少量多次喂,别让宝宝平躺,最好竖抱或头高脚低斜躺着;
-奶瓶喂奶可以换个小孔奶嘴,避免奶流太快呛进气管;
-大宝宝可以吃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比如烂面条、小米粥、蒸蛋羹,别给太甜、太油或带渣的(比如麦片粥),免得刺激嗓子咳得更厉害。
2. 喝水:帮肺“稀释痰液”
多喝水能让痰液变稀,更容易咳出来。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多喂几次母乳或配方奶(奶里80%是水);大宝宝可以少量多次喝温凉的白开水,每次10-20毫升,别用果汁、饮料代替(太甜会让痰变黏)。如果宝宝实在不喝,也别硬灌,免得呛着,通过奶、粥补充水分也行。
3. 环境:给肺“一个干净的战场”
肺里正在发炎,最怕“二次刺激”。家长要做到:
-别在宝宝房间抽烟,二手烟会让气管更敏感,咳得更凶;
-保持房间湿度在50%-60%(太干会让嗓子痒、痰变干,太湿容易滋生细菌),可以用加湿器,每天换水、清洗,避免霉菌;
-定期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别让风直吹宝宝),让新鲜空气进来,减少房间里的病菌。
4. 体温:盯紧“战争信号”
发烧是身体在对抗病菌的表现,但烧太高会让宝宝不舒服。体温超过38.5℃时,按医生嘱咐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吃药后多给宝宝擦汗、换干爽衣服。别用酒精擦身(会刺激皮肤、吸收中毒),也别盖太厚的被子“捂汗”,会让体温更高。
五、啥时候要喊医生护士?这些“危险信号”别忽视
住院期间,宝宝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突然喘得更厉害,嘴唇、指甲盖发紫(缺氧了);
-精神特别差,一直睡,叫不醒,或哭闹不止哄不好;
-频繁呕吐,吃啥吐啥,尿量明显减少(6小时以上没尿,或尿不湿比平时干很多);
-抽搐、体温超过40℃且退烧药无效。
六、肺炎好了,咋防“卷土重来”?
肺炎治好后,宝宝的肺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家长可以这样帮宝宝“巩固防线”:
-按时打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能减少肺炎的发生几率,别觉得“疫苗没用”,对体质弱的宝宝很重要;
-别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空气差的地方(比如商场、游乐场),尤其在感冒高发季;
-教会大宝宝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来都要洗,别让宝宝揉眼睛、挖鼻子(病菌容易从这些地方进入);
-天气好时带宝宝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跑跑步,增强免疫力,肺功能也会更强大。
儿童肺炎虽然来势汹汹,但就像一场可控的“小战争”。只要家长能及时发现信号,配合医生治疗,做好护理细节,帮宝宝的肺清理“战场”、补充“弹药”,这场战争很快就能平息。看着宝宝从咳咳喘喘变得呼吸顺畅,又能跑能跳,这大概就是我们儿科护师最开心的事了。
(唐蕾 海口市人民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