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支架过时了?药物球囊时代来临?

2024-05-16 15: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场关于介入手段变革的讨论正悄然升温。曾经作为主流方案的金属支架植入术遭遇新挑战,而药物球囊这一创新技术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但所谓“过时”与“替代”并非简单的线性更迭,而是不同临床需求的精准适配过程。

传统心脏支架通过物理支撑扩张狭窄血管的同时,其表面携带的药物可抑制内膜过度增生。这种双重作用机制虽有效降低了再狭窄率,却也埋下隐患——永久性留存体内的异物可能引发晚期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及金属过敏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小血管病变或分叉处病灶,支架贴壁不良导致的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持续至少一年的要求,让部分出血高危患者陷入治疗困境。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药物球囊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个看似普通的导管末端搭载着紫杉醇等抗增殖药物,在到达靶病变后通过短时高压扩张使药物渗透至血管中层。不同于支架的永久占位效应,药球在完成使命后即可撤出体外,真正实现“无植入物残留”。尤其适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弥漫性长段病变以及不能耐受长期双抗治疗的特殊人群。德国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处理冠状动脉小血管疾病时,药物球囊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普通球囊降低67%,且无需延长双抗疗程。

然而将药物球囊视为万能替代品的观点存在认知偏差。该技术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更高,需要精确控制扩张压力与时间以保证药物均匀释放。若病变钙化严重或解剖结构复杂,单纯使用药球可能导致急性弹性回缩甚至夹层形成。日本学者对比研究发现,对于前降支近端重度钙化病变,支架组的即刻管腔获得率比药物球囊高出23%。这提示我们:没有最好的疗法,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临床决策正在向个体化方向演进。年轻患者的非左主干病变优先推荐药物球囊以保留未来干预空间;老年糖尿病患者则可能因病变硬度高而更适合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处置仍以快速血运重建为首要目标。我国最新发布的《冠状动脉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明确指出,严格掌握适应证是发挥其优势的前提,禁止在左主干或开口病变中盲目使用。

材料科学的突破持续推动着这场静默革命。纳米级载药微粒的开发使药物缓释周期延长至90天,靶向递送系统可将有效成分精准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可降解镁合金支架与药物球囊的联合应用方案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前沿探索预示着未来的血管介入治疗或将进入“智能响应”时代——根据病变特征自动调节药物释放曲线,最终实现血管修复与再生的完美平衡。

站在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心血管医生手中的指南针始终指向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无论是历经考验的经典支架,还是代表趋势的药物球囊,本质都是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武器库中的不同兵器。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否定过去,而在于理解每种工具的独特价值,在循证医学框架下构建最优化的治疗路径。当晨光穿透导管室的操作台,我们看到的不是技术的此消彼长,而是生命通道不断拓宽的希望之光。

(陈照东 内乡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