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水边嬉戏成了许多人的消暑选择,但溺水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当溺水者被紧急救上岸时,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能否快速准确判断其呼吸和心跳状态,直接决定了后续急救措施的有效性。作为奋战在急诊一线的护士,今天就来教大家一套简单易行的判断方法,关键时刻或许能挽救一条生命。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切勿急于搬动或摇晃。此时其可能处于昏迷状态,呼吸道内可能残留水分或呕吐物,剧烈搬动易导致异物阻塞气道。正确做法是立即将其平放于坚实地面或硬板上,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同时清除口鼻中的泥沙、水草、呕吐物等可见异物 —— 可用手指缠绕纱布或干净布料,轻轻伸入口腔清理,注意避免被咬伤。
接下来进入呼吸判断,需在 10 秒内完成。将一只手放溺水者前额,另一只手托起下巴,使头部稍后仰以打开气道。俯身将耳朵贴近其口鼻,同时观察胸部和腹部起伏。判断要点是:听气流声、感气息拂过脸颊、看胸腹部规律起伏。
需注意,溺水者可能出现 “濒死呼吸”,表现为偶尔、微弱的胸廓起伏,甚至仅喉咙轻微抽动,这不能视为正常呼吸,需当作呼吸停止。有些溺水者会短暂呛咳,这不代表呼吸正常,需继续观察 10 秒确认是否有持续有效呼吸。10 秒内未观察到任何呼吸迹象或仅濒死呼吸,即判定为呼吸停止。
判断呼吸时可同步判断心跳,最常用的是触摸颈动脉搏动。颈动脉在颈部气管与颈部肌肉间的凹陷处,具体在喉结外侧或内侧约 2 厘米处。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按压,注意不用拇指(自身有动脉搏动易误判),力度以感受血管搏动为宜,触摸过程同样控制在 10 秒内。
触摸时要区分血管搏动与肌肉颤动。溺水者濒死时可能肢体轻微抽搐,易被误认心跳搏动,可结合瞳孔变化辅助判断 —— 心跳停止后瞳孔数分钟内会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但瞳孔判断需经验,初学者仍以颈动脉搏动为主。10 秒内未触摸到颈动脉搏动,或搏动微弱、不规则,且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即判定为心跳骤停。
儿童溺水者判断方法略有不同。因儿童颈部较细,颈动脉搏动可能不明显,可改摸股动脉 —— 在大腿根部,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触摸时同样用食指和中指,力度比成人稍轻。儿童呼吸和心跳频率比成人快,新生儿每分钟呼吸 40-44 次,1-5 岁儿童 20-30 次,观察时要更仔细捕捉细微起伏。
确认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停止,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先进行胸外按压:成人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在胸骨中下段,用手掌根部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深度 5-6 厘米,儿童约 5 厘米,频率每分钟 100-120 次,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每次按压后确保胸廓完全回弹。每 30 次胸外按压后,做 2 次人工呼吸 ——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溺水者鼻子,双唇严密包裹其口唇,缓慢吹气 1 秒以上,见胸廓起伏后松开鼻子,让气体自然排出,反复进行。
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胸外按压时,立即让他人取来。按 AED 语音提示操作,贴上电极片,机器自动分析心律,提示除颤时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除颤按钮,之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
整个过程要保持冷静,普通人尽量稳定心态按步骤操作。现场多人时,立即指派一人拨打 120,清晰说明事发地点、溺水者状态、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确保急救车尽快到达。
另外,有些溺水者上岸后可能短暂恢复呼吸,随后又呼吸减弱或停止,这是 “假稳定” 状态,因缺氧导致呼吸中枢抑制。所以即使初步判断有呼吸和心跳,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持续观察 20-30 分钟,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期间让溺水者保持气道开放体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
最后提醒,预防胜于急救。去水边活动要做好防护:儿童需成人全程看护,避免单独靠近深水区;游泳选正规泳池或有救生员的场所;酒后、身体不适时勿下水。万一发生溺水,记住 10 秒内完成呼吸与心跳评估,及时启动心肺复苏,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视,掌握这些急救知识,或许某天就能成为 “生命摆渡人”。让我们享受水边欢乐的同时,能用科学方法守护生命希望。
(王红艳 周口骨科医院 急诊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