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儿童,因其好奇心强、安全意识薄弱,更容易遭遇溺水危险。当意外发生,掌握科学的抢救方法,了解溺水后多器官损伤防治知识,或许就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溺水窒息的黄金抢救时间与步骤
当发现有人溺水窒息,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黄金抢救时间是溺水后的 4 - 6 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稍有延误,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首先,要迅速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转移到安全、干燥且通风良好的地方。以 2023 年某地发生的一起儿童溺水事件为例,一名 8 岁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同伴发现后立即呼喊大人,周围群众迅速将男孩救上岸。这个及时的救援行动,为后续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接着,判断溺水者的意识和呼吸。轻拍溺水者肩膀并大声呼唤,同时观察其胸部有无起伏,时间控制在 5 - 10 秒。若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时,施救者需将双手交叠,用掌根按压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 1/3(儿童约 5 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次;每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需进行 2 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捏住溺水者鼻子,用嘴完全覆盖其口腔,缓慢吹气,每次持续 1 秒以上,确保胸廓有起伏。曾有报道,一名施救者在发现溺水老人后,立即实施规范的心肺复苏,经过数分钟抢救,老人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此外,若溺水者口中有泥沙、水草等异物,要迅速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切勿采用 “倒挂控水” 等错误方法,因为这不仅无法有效排出肺部积水,还可能延误心肺复苏,导致脑部缺氧时间过长。
儿童溺水后多器官损伤的原因与防治
儿童溺水后,极易出现多器官损伤,这是由于溺水时,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引起缺氧。而缺氧又会连锁反应,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
肺部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溺水后,水会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塌陷,影响气体交换,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022 年,某医院接收了一名溺水的 5 岁儿童,入院时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极低,经检查确诊为 ARDS。医生采取了机械通气、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等措施,经过数周治疗,孩子的肺部功能才逐渐恢复。为预防肺部损伤,溺水儿童被救后,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必要时给予氧疗、抗感染等处理。
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溺水导致的缺氧会使大脑细胞迅速死亡,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引发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有案例显示,一名溺水超过 10 分钟的儿童,虽然经过抢救恢复了心跳,但因脑损伤严重,长期处于昏迷状态。预防脑损伤,除了在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医院还会采用亚低温治疗等手段,降低大脑代谢,减少脑细胞损伤;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心脏在溺水后也会受到影响,缺氧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曾有儿童溺水后,出现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经过电除颤等紧急处理才转危为安。对于溺水儿童,医院会密切监测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一旦发现心脏问题,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肾脏同样难以幸免,溺水后的缺氧和缺血会导致急性肾损伤,使肾脏无法正常过滤和排泄体内废物,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某溺水儿童在入院后,肾功能指标急剧恶化,医生通过补液、透析等治疗手段,帮助其度过了危险期。
溺水窒息后的抢救刻不容缓,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关键。而对于儿童溺水后多器官损伤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从现场急救到医院的后续治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让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同时,每个人都应学习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
(陈晨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SICU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