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弄清楚:血从哪儿来
便血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信号。血液可以源自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一段消化道,只是当它出现在大便里时才被我们看见。颜色是第一条线索:鲜红多提示低位出血(肛管、直肠、乙状结肠),暗红或果酱色常来自高位结肠或小肠,黑亮似柏油则往往源自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颜色之外,出血量、频率、伴随症状共同决定危险等级。
二、最常见的“良性警报”
1. 痔疮
内痔出血呈喷射或点滴,覆于粪便表面,无疼痛;外痔因皮肤覆盖,出血少但伴肿胀、瘙痒。
2. 肛裂
排便瞬间刀割样痛,血量少而鲜红,便后手纸可见一条血迹。便秘或腹泻是主要诱因。
3. 直肠、结肠息肉
腺瘤性或炎性息肉表面糜烂可渗血,血量不定,色鲜红或暗红,常间歇出现,无痛感,易被误认为“痔疮又犯了”。息肉本身是癌前病变,需镜下切除并定期复查。
4.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泻、腹痛、低热,出血量可大可小,病情迁延反复。
5. 缺血性结肠炎
老年人或动脉硬化患者突发左下腹痛后便血,色暗红,量中等,多为急性血供障碍所致。
三、必须高度警惕的“恶性警报”
1. 结直肠癌
早期仅隐血阳性,继而出现暗红血便与大便混合,可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便条变细)、体重下降、贫血。
2. 直肠癌
血便色鲜红或暗红,易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常被误作“痔疮”而延误数月。
3. 小肠肿瘤
虽少见,但可表现为反复黑便或暗红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规结肠镜常难发现,需胶囊内镜或小肠镜进一步排查。
四、全身与药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凝血障碍可导致消化道任何部位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或非甾体抗炎药亦会诱发药物性肠出血。此外,大量饮酒后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可出现柏油样黑便,与肠道出血需鉴别。
五、如何自我判断危险程度
• 出血量少、鲜红、附于表面、无疼痛——多为肛管疾病,可先调整饮食、保持软便并短期观察。
• 出血量大、暗红或黑便、伴腹痛、贫血、体重下降——立即就医,必要时急诊内镜。
• 40岁以上、家族肠癌史、既往息肉或炎症性肠病——任何便血都需结肠镜检查,不得拖延。
六、就医时医生会做什么
1. 肛门指检:可发现70%以上的直肠癌和大部分痔疮、肛裂。
2. 结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取活检、同步切除息肉。
3. 影像学:CT肠系膜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用于急性大出血定位。
4. 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
七、日常预防与生活方式提示
• 高纤维饮食、足量饮水、规律运动,减少便秘和硬便。
• 避免久坐久蹲、控制手机如厕时间。
• 出现便血先记录颜色、量、频率及伴随症状,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信息。
• 45岁以上人群或高危家族史者,每5年一次结肠镜筛查,可显著降低肠癌死亡率。
八、写在最后的话
便血无论鲜红还是暗红,都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痔疮和肠癌早期都可能只有“一点点血”,但前者可以温水坐浴解决,后者却可能因拖延而失去手术机会。冲水前多看一眼,也许就是多看一生。
在面对便血这一警示时,除了上述提到的自我判断和就医检查外,还应重视日常的自我监测和预防措施。例如,定期进行家庭自我检查,如便潜血试验,可以作为早期发现肠道问题的辅助手段。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这些都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此外,对于有便血症状的个体,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结肠镜检查时的染色技术,以提高息肉等病变的检出率。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也可能推荐粪便DNA检测,这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粪便中的DNA变化来评估结直肠癌的风险。
最后,对于已经确诊的肠道疾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以监控病情变化。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应提高警惕,因为遗传因素在某些肠道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早期发现肠道问题,从而保护我们的肠道健康。
(杨文豪 兰考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