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每延迟一分钟进行有效干预,生存率就会下降约10%。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他人生命,还能避免因错误操作导致的二次伤害。以下是关于CPR的核心要点、常见误区及科学应对策略的详细解读。
一、正确操作步骤:分秒必争的标准化流程
快速识别与呼救
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让周围人协助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大声呼救以确保现场安全,移除可能阻碍施救的障碍物。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缩短反应时间——研究表明,从心脏停跳开始到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高质量胸外按压
定位精准:将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另一只手叠加其上,手指交叉翘起以避免肋骨骨折。
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通过身体前倾利用重力加速下压,保证回弹充分以维持循环灌注。
中断控制: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即使需要人工呼吸也应控制在10秒内完成两次通气后迅速恢复按压。现代指南强调“持续高质量按压优先于过度通气”。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采用仰头提颏法打开呼吸道,观察胸部起伏确认是否有效通气。对于非专业救援者,可仅做单纯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但若有能力应配合30:2的比例实施口对口吹气。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胃胀气,影响静脉回流。
尽早使用AED
一旦设备到位,立即按照语音提示贴放电极片并分析心律。若显示可电击波形(如室颤),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放电除颤,随后继续CPR直至专业团队接管。早期除颤能使存活率提高数倍。
二、常见误区及危害剖析
按压位置错误
许多人误将着力点放在剑突或腹部区域,这不仅降低泵血效率,还可能造成肝脏损伤或肋骨多发性骨折。正确方法应始终对准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可通过触摸锁骨末端连线中点辅助定位。
频率过慢或过浅
实践中常出现“温柔按压”现象,如节奏拖沓、力度不足。此类低效操作无法产生足够的冠脉灌注压,相当于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救治效果。建议配合节拍器练习,培养肌肉记忆。
过度依赖人工呼吸
部分人纠结于精确计算呼吸次数而频繁中断按压,反而违背了“按压为主”的原则。实际上,未经训练者完全可以不进行口对口吹气,单纯胸外按压仍能显著改善结局。
忽视AED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医护人员才能操作设备是严重认知偏差。现代AED设计高度智能化,从开机到放电全程均有语音指导,甚至能自动识别儿童模式调整能量输出。拖延使用才是真正风险所在。
错误终止时机
当患者出现微弱自主活动迹象时贸然停止复苏,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必须坚持至以下任一条件达成:①患者恢复规律心跳;②专业人员接手;③环境不再安全;④施救者体力耗尽无法继续。
三、实战技巧提升生存概率
团队协作模式:多人轮换按压可维持持久高效的质量,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呼叫支援、准备AED和记录时间节点。
环境适应能力:在移动车辆、狭窄空间等特殊场景下,可采用跪姿单膝支撑法保持平衡,确保按压垂直度。
心理建设:克服对出血、呕吐物的本能恐惧,记住这些生理反应恰是复苏有效的标志之一(如面色转红润、瞳孔缩小)。
持续学习更新:定期参加认证培训课程,跟进最新国际指南变化,例如近年对婴幼儿CPR手法的修订内容。
生命救援没有彩排机会,每一次规范操作都可能成为改写他人命运的关键抉择。通过破除认知盲区、强化技能训练,每个人都能在危急时刻化身守护生命的英雄。记住:你的双手托起的不仅是心跳,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张实秋 周口市中心医院 ICU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