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足口病怎么判断严不严重

2025-03-19 09: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春夏之交,手足口病都会准时登上儿科急诊的“热搜”。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嘴里、手心、脚心冒出几颗不痛不痒的小疱疹,一周左右便自愈;可新闻里又偶有“上午还在玩,下午就进ICU”的极端案例,让人心惊。家长最困惑的正是:看上去相似的皮疹与发热,到底怎样区分轻与重?本文结合国家卫健委最新版诊疗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系统梳理判断逻辑,帮助家长在“观察—就医—转诊”三个节点做出理性决策。

一、先厘清一条基本原则:皮疹多少≠病情轻重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皮疹只是病毒在皮肤黏膜的“脚印”,并不反映病毒对深部器官的攻击力。EV71所致病例皮疹往往更少,却更易累及神经系统和心肺,因此绝不能以“疹子多不多”判断危险度。

二、把病程拆成五期,对号入座看节点

    国家卫健委2018版指南将典型病程划分为五期:

1.  出疹期(普通型):发热+手、足、口、臀典型皮疹,可伴咳嗽、流涎、拒食,但精神反应好。

2.  神经系统受累期(重型):多在病程1–5天内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肌阵挛等。

3.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危重型先兆):心率呼吸进行性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凉、皮肤花斑、血压偏高或偏低。

4.  心肺功能衰竭期(危重型):咳粉红色泡沫痰、紫绀、休克或反复抽搐、昏迷。

5.  恢复期:生命体征趋稳,神经系统与心肺功能逐步恢复。

家长需要牢牢盯住的是第2期与第3期的交界点——一旦进入第3期,病情可在数小时内急转直下,必须提前识别并“踩刹”。

三、“红旗征”速查:九条硬核指标

    结合指南与临床大数据,以下任何一条均为“立即就医甚至呼叫120”的红旗征:

1.  持续高热:腋温>39 ℃,或>38.5 ℃且超过3天。

2.  神经系统异常:嗜睡、烦躁、眼神涣散、喷射性呕吐、肢体抖动、站立跌倒、惊跳反应增强。

3.  循环系统预警:四肢湿冷、指端发绀、皮肤花斑、心率>160次/分或<60次/分、血压下降。

4.  呼吸系统恶化:呼吸频率>30–40次/分、吸气三凹征、咳血性泡沫痰。

5.  外周血白细胞>15×10⁹/L,随机血糖>8.3 mmol/L,提示机体处于强烈炎症应激。

6.  肢体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提示脊髓前角受累。

7.  抽搐:任何新发抽搐均需排除脑干脑炎。

8.  意识障碍:叫不醒、持续昏睡或谵妄。

9.  小于3岁且未接种EV71疫苗:年龄越小、病毒载量越高,进展越快。

四、家庭观察“三步法”

1.  每2小时一次体温+精神状态打分:清醒=1分,嗜睡可唤醒=2分,昏睡或持续烦躁=3分,≥2分即去医院。

2.  每4小时一次“末梢循环体检”:摸手指、脚趾温度与颜色,若比躯干凉或出现花斑,立即送医。

3.  每日一次“进食—尿量”评估:若因口腔疼痛拒饮,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前囟凹陷,提示脱水,需静脉补液。

五、医院里的“深度检查”指征

    在急诊科或儿科门诊,医生会根据下列检查进一步确认是否重症:

•  脑脊液穿刺:病毒性脑膜炎改变(压力升高、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升高)。

•  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病毒相关性心肌炎。

•  头颅MRI:脑干、脊髓异常高信号,对早期脑干脑炎极敏感。

•  胸片/CT:双肺磨玻璃影进展迅速,提示神经源性肺水肿。

家长无需强求“一步到位”做全所有检查,但必须配合医生动态复评: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留观或收住PICU;生命体征稳定但存在红旗征者,至少留观24小时。

六、常见误区与再提醒

误区1:“退烧药能压下去就没事”。EV71重症可在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突发肺水肿,退热≠安全。

误区2:“疱疹破了才传染”。病毒在皮疹出现前3天至痊愈后数周均可在粪口、呼吸道分泌物中检出,隔离期应为全部皮疹结痂后至少7天。

误区3:“抽血指标高一点就住院”。轻症也可白细胞升高,关键看临床状态与动态变化。

七、一句话总结

    手足口病严重程度的核心是病毒是否“越界”攻击神经与心肺,而非皮疹多少。牢记“三看”——看精神、看循环、看呼吸,一旦出现红旗征,立即就医,绝不拖延。把握第2期末尾的“黄金救治窗口”,就能把绝大多数重症风险降到最低。

(黄曼萍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