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头痛的疾病特点与治疗需求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搏动样头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血管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如5-HT、CGRP)、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等。
治疗目标 :
急性期 :快速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
预防期 :减少发作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协同调控多靶点,弥补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二、西医预防性治疗药物
(一)一线药物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通过抑制血管扩张和中枢交感神经活性起效。
美托洛尔 (Metoprolol):选择性β1阻滞剂,心血管副作用较少。
抗癫痫药
托吡酯 (Topiramate):调节GABA受体和钠通道,减少神经元异常放电。
丙戊酸钠 (Valproate):增强GABA能抑制,但需注意肝毒性。
钙通道阻滞剂
氟桂利嗪 (Flunarizine):抑制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尤其适合伴眩晕者。
(二)二线药物
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Amitriptyline):通过抑制5-HT和NE再摄取,调节疼痛传导。
CGRP靶向药物 (新型生物制剂)
依瑞奈尤单抗 (Erenumab):每月皮下注射,特异性阻断CGRP受体,适用于难治性偏头痛。
三、中医预防性治疗药物与疗法
(一)中药复方
肝阳上亢证 (头痛剧烈、面红目赤)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潜阳,黄芩清热。
镇肝熄风汤 :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镇肝降逆。
气血不足证 (头痛隐隐、乏力)
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补气升阳,白术健脾。
四物汤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芍柔肝。
痰浊上扰证 (头痛昏蒙、胸闷呕恶)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化痰,白术健脾,天麻息风。
瘀血阻络证 (头痛如刺、固定不移)
通窍活血汤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人工替代品)开窍。
(二)中成药
正天丸 :疏风活血,用于风寒血瘀型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熄风化痰,适用于肝风夹痰证。
养血清脑颗粒 :养血平肝,改善慢性头痛。
(三)非药物疗法
针灸
取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太冲,配合电针增强疗效。
推拿
头部穴位按摩结合颈肩部松解,缓解肌肉紧张。
四、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的优势与方案
(一)协同增效机制
调节神经递质与血管功能
西药(如托吡酯)调控离子通道,中药(如钩藤)抑制谷氨酸兴奋毒性,双重干预神经元超敏化。
减少西药副作用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乏力,黄芪、党参可补气提神;抗抑郁药引起口干,麦冬、沙参可滋阴生津。
(二)分阶段联合方案
发作间歇期(预防为主)
西医 :氟桂利嗪5-10mg/晚 + 中医 :天麻钩藤饮加减,每月调整方剂。
针灸 :每周2次,持续3个月。
先兆期或早期发作
西医 :萘普生口服 + 中医 :川芎茶调散疏散风邪。
五、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用药
孕妇
避免丙戊酸钠等致畸药物,可选用针灸+白芍、甘草等安全中药。
儿童
首选行为疗法(如生物反馈),中药以小剂量川芎、菊花为主。
老年人
慎用阿米替林(易致跌倒),改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低剂量氟桂利嗪。
六、挑战与展望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中药活血药(川芎)与抗凝药(阿司匹林)联用需监测出血风险。
标准化不足 :需建立基于证候分型的联合用药指南。
未来方向 :探索CGRP抑制剂与中药复方的协同机制。
结语
中西医结合预防偏头痛通过多靶点调控、减毒增效,为患者提供更优选择。临床需根据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整合医学发展。
(马淑娟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