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刷牙误区大揭秘:你的刷牙方式真的正确吗?

2025-08-04 12: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天早晚,我们都会拿起牙刷进行口腔清洁,但你是否想过,那些习以为常的刷牙习惯可能暗藏误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牙周健康率仅为9.1%,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70.9%,这些数字背后,不正确的刷牙方式或许是重要推手。看似简单的刷牙动作,其实藏着不少学问,今天就让我们逐一揭开那些被忽略的刷牙误区。

误区一:刷牙时间越长,清洁效果越好?

很多人认为“刷得越久越干净”,甚至有人会刷到5分钟以上。事实上,口腔清洁效果与时间并非正相关。国际口腔医学会推荐的刷牙时长为每次2分钟,这个时间足以清除牙面90%以上的菌斑,超过3分钟反而可能因过度摩擦损伤牙釉质和牙龈。

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但它害怕持续的机械摩擦。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刷牙超过3分钟的人群,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发生率比正常刷牙者高37%。这种缺损会导致牙齿敏感,遇冷热酸甜时出现刺痛,严重时还会引发牙髓炎。正确的做法是将口腔分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分配30秒,通过计时保证时间精准,而非盲目延长。

误区二:牙刷毛越硬,清洁力越强?

超市货架上,硬毛牙刷常被贴上“深层清洁”的标签,吸引着追求强效清洁的消费者。但口腔医生更推荐使用软毛牙刷——硬毛牙刷虽然能快速清除明显的食物残渣,却会对牙龈造成机械损伤,还可能在牙面上留下细微划痕。

牙龈是覆盖在牙槽骨上的软组织,长期被硬毛刺激会导致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显示,使用硬毛牙刷超过1年的人群,牙龈出血发生率是软毛使用者的2.3倍。选择牙刷时,应检查刷毛的回弹性:用手指按压刷毛后迅速回弹、无明显变形的软毛牙刷,既能有效清洁又能保护牙龈。对于烟民、茶渍较多的人群,可选择中软毛牙刷,每周配合一次牙间刷清洁顽固色素。

误区三:横向用力刷,才能刷干净?

“左右拉锯”式刷牙是最常见的错误动作,这种方式源于人们对“摩擦去污”的朴素认知,却会对牙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横向刷牙时,牙刷与牙面形成90度角,刷毛的剪切力会不断侵蚀牙颈部的牙釉质与牙骨质交界处,久而久之形成楔状缺损。

正确的刷牙手法是“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轻轻放置在牙龈与牙齿交界处,做小范围的圆弧振动,每次只移动1-2颗牙的距离。这种方法能让刷毛深入牙龈沟(约1-2毫米),清除藏匿其中的菌斑,同时避免对牙龈的过度刺激。儿童则可采用“圆弧法”,将牙刷放在牙面上画圆圈,更易掌握且能覆盖全口。

误区四:刷牙后用力漱口,泡沫越干净越好?

不少人刷牙后会用大量清水反复漱口,直到口腔里没有一点泡沫才觉得“彻底干净”。但这种做法会削弱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牙膏中的氟化物在刷牙后需要在牙面停留至少30分钟,才能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增强牙齿抗酸能力。

实验表明,刷牙后用力漱口会使牙面氟浓度降低50%以上,而仅用少量清水漱口或不漱口的人群,龋齿发生率降低28%。正确的做法是:刷牙后吐出多余泡沫即可,无需刻意漱口。若觉得口腔有残留感,可喝一小口水慢慢咽下,既不影响氟化物作用,又能缓解不适。

误区五:只刷牙齿外侧,内侧可以忽略?

观察人们刷牙时的习惯会发现,80%的人只专注于牙齿外侧(唇颊面),对内侧(舌面)的清洁往往一带而过。但牙齿内侧是菌斑最易堆积的区域,尤其是下前牙的舌面,长期清洁不到位会导致牙结石形成,进而引发牙龈炎。

牙齿内侧的清洁需要调整握笔姿势:刷上牙内侧时,将牙刷竖放,刷头指向牙龈,用前半部分刷毛上下颤动;刷下牙内侧时,同样竖放刷头,做上下短距离运动。建议每次刷牙时,先刷内侧再刷外侧,通过刻意提醒建立习惯,避免因视觉盲区忽略清洁。

误区六:电动牙刷可以“全自动”,不用手动控制?

电动牙刷的普及让很多人认为“只要放在牙上就行”,但实际上,电动牙刷仍需手动控制移动速度和覆盖范围。临床发现,使用电动牙刷的人群中,30%存在清洁盲区,尤其是后牙的远中面(靠近喉咙的一侧)。

使用电动牙刷时,应遵循与手动牙刷相同的分区原则,每个区域停留10秒左右,缓慢移动刷头。声波电动牙刷适合大多数人,而旋转式电动牙刷则需注意不要用力按压,以免磨损牙釉质。初次使用电动牙刷应从最低档位开始,让牙龈适应1-2周,避免因振动强度过大导致出血。

误区七:饭后立即刷牙,能及时保护牙齿?

很多人养成了饭后立即刷牙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及时清除食物残渣。但实际上,进食后口腔内的pH值会下降(变得更酸),牙釉质在酸性环境中会暂时软化,此时刷牙会加速牙釉质的磨损,尤其对于饮用了碳酸饮料、果汁的人群。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先用清水或淡茶水漱口,等待30分钟后再刷牙。若饭后无法及时漱口,可咀嚼无糖口香糖5分钟,通过刺激唾液分泌中和酸性物质,减少牙釉质损伤。

建立科学刷牙习惯的三个关键

了解误区后,建立科学的刷牙习惯还需把握三个关键:首先是工具选择,牙刷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出现刷毛倒伏时立即更换;含氟牙膏是防龋的核心,成人每次用量约黄豆大小,儿童(3-6岁)控制在米粒大小,避免吞咽。

其次是频率把控,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晚上睡前的一次尤为重要——夜间唾液分泌减少,菌斑繁殖速度是白天的3倍,彻底清洁能有效降低夜间龋齿风险。

最后是定期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洗牙),及时发现早期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敏感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牙周疾病。

刷牙是维护口腔健康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方式,它看似简单,却需要科学认知和刻意练习。当我们纠正那些习以为常的误区,将正确的方法转化为日常习惯时,牙齿才能真正成为陪伴一生的健康伙伴。记住,好牙齿不是天生的,而是“刷”出来的——从今天起,让正确的刷牙方式守护你的口腔健康。

(陈赛赛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