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孕妇能做磁共振吗?儿童检查有特殊要求吗?答案在这里

2025-05-09 14: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影像科门诊,常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我怀孕5个月,胎儿检查需要做磁共振,会不会有辐射?”“3岁孩子咳嗽老不好,医生建议做胸部磁共振,孩子不配合怎么办?”磁共振(MRI)作为一种高清晰度的影像检查技术,因其无电离辐射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的检查安全性和操作要求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科学原理出发,解答这些高频疑问。

一、孕妇能做磁共振吗?分清“安全”与“必要”的边界

磁共振的成像原理是利用人体水分子中氢原子核的磁性,在磁场中产生共振信号,再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整个过程不涉及X射线或放射性物质,因此不存在电离辐射风险——这也是它与CT、X光检查的本质区别。但孕妇作为特殊群体,检查的安全性需结合孕周、检查必要性综合评估。

1.不同孕周的安全性共识

-早孕期(妊娠前3个月):胚胎处于器官分化的关键时期,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磁共振磁场会导致胎儿畸形,但国际放射学会建议“谨慎选择”。这是因为早孕期胚胎对环境刺激更敏感,且此阶段的胎儿检查多可通过超声完成,通常无需磁共振介入。

-中晚孕期(妊娠3个月后):随着胎儿器官发育趋于成熟,磁共振的安全性证据更充分。多项研究显示,中晚孕期接受磁共振检查的胎儿,出生后在生长发育、智力水平上与未接受检查的胎儿无显著差异。此时若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如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心脏缺陷),磁共振可作为补充手段,提供更清晰的细节(如脑内结构、脊柱形态)。

2.对比剂使用的特殊注意事项

磁共振增强检查时可能需要注射含钆的对比剂,帮助区分病变组织。但钆对比剂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虽然动物实验未发现明确致畸性,但人类数据有限。因此,除非医生判断“不使用对比剂会严重影响诊断”,否则孕妇应避免增强磁共振检查。若确需使用,需充分评估风险并获得知情同意。

3.孕妇检查的核心原则

临床决策遵循“必要性优先”:只有当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且检查结果可能改变妊娠管理或胎儿治疗方案时(如判断胎儿脑积水程度、评估先天性膈疝预后),才建议进行磁共振检查。常规产检无需磁共振,切勿因“想看得更清楚”而主动要求检查。

二、儿童磁共振检查:特殊需求背后的“量身定制”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配合度与成人差异显著,磁共振检查需要更细致的准备和操作调整。这不仅关系到图像质量,更直接影响检查安全性。

1.儿童为何更难配合?从生理到心理的挑战

-生理层面:婴幼儿呼吸频率快(1-3岁约25-30次/分钟)、心率高,且无法自主控制肢体活动,轻微的扭动就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即“运动伪影”)。

-心理层面:磁共振设备运行时会产生持续噪音(约80-120分贝),检查舱的封闭环境可能引发儿童恐惧,导致哭闹、挣扎,进一步干扰检查。

2.不同年龄段的检查策略

-新生儿及婴儿(0-1岁):通常需要镇静。医生会根据体重使用口服或静脉镇静药物(如水合氯醛),让宝宝在睡眠中完成检查。镇静前需禁食4-6小时,避免呕吐误吸;检查全程有医护人员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学龄前儿童(1-6岁):优先尝试“非镇静方案”,如通过动画片、玩具转移注意力,或由家长在检查舱旁陪伴(需穿防磁服)。若仍无法配合,则采用镇静。此阶段儿童的呼吸和心率相对稳定,检查前需训练简单指令配合(如“不要动”“闭眼睛”)。

-学龄儿童(6岁以上):多数可通过沟通理解检查要求。医生会提前讲解流程,模拟检查环境(如播放设备噪音),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检查时可佩戴耳机听音乐,减少噪音干扰。

3.儿童检查的技术调整

为适应儿童特点,磁共振设备会进行多项优化:

-缩短扫描时间: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将单次检查时间从成人的20-30分钟缩短至10-15分钟,减少儿童耐受压力。

-降低噪音:使用专用降噪耳机或耳塞,将噪音控制在85分贝以下(相当于繁忙街道的声音),保护儿童听力。

-限制扫描范围:儿童体型小,只需针对目标部位扫描(如头部、胸部),避免不必要的区域暴露。

4.儿童检查的辐射误区澄清

很多家长担心:“儿童做磁共振会不会有辐射伤害?”答案是否定的。如前所述,磁共振无电离辐射,不会像X光或CT那样损伤细胞DNA。但需注意:儿童组织器官更敏感,检查时需严格控制磁场强度(常规为1.5T,特殊情况使用3.0T,均在安全范围内),且避免频繁、非必要检查。

三、特殊人群检查的“安全底线”:这些情况需警惕

无论是孕妇还是儿童,磁共振检查都有明确的禁忌症,需提前排查:

1.绝对禁忌症

-体内有金属异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人工瓣膜、耳蜗植入体等,强磁场可能导致金属移位,引发严重后果。儿童常见的“金属异物风险”包括弹珠、硬币误吞(需先通过X光确认位置),或骨折后未取出的金属内固定物(需医生评估是否为非磁性材料)。

-幽闭恐惧症:严重幽闭恐惧可能导致检查中剧烈挣扎,孕妇和儿童若有此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检查或采用镇静、开放型设备。

2.相对禁忌症

-高热或生命体征不稳定:儿童发热超过38.5℃时,磁共振设备的磁场可能轻微影响体温调节,需退热后再检查;孕妇若有先兆流产、子痫前期等并发症,需在产科医生陪同下进行。

-妊娠晚期(36周后):除非紧急情况(如胎盘早剥评估),否则尽量避免,以免检查过程诱发宫缩。

四、检查前后的实用指南:让特殊人群更安心

1.孕妇检查前准备

-提前告知医生末次月经时间、孕期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是否有金属假牙、宫内节育器(检查前需取出)。

-检查时穿宽松衣物,去除所有金属饰品(包括腰带、发夹);若有胎动频繁,可在检查前适当休息,避免空腹(防止低血糖)。

-检查过程中若出现腹痛、胎动异常,立即通过呼叫器告知医生,暂停检查。

2.儿童检查家庭配合要点

-检查前1天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烦躁;镇静检查前严格遵循禁食要求(如婴儿禁食4小时,幼儿禁食6小时),防止呕吐风险。

-准备孩子熟悉的安抚物(如小毯子、毛绒玩具),检查时放入舱内,增加安全感;家长可提前录制自己的声音(如讲故事、唱儿歌),通过耳机播放,帮助孩子放松。

-检查后:镇静儿童需在恢复室观察至完全清醒(约1-2小时),期间避免进食过硬食物;非镇静儿童可正常活动,但需多喝水,促进代谢。

五、科学看待:磁共振不是“万能神技”,但有不可替代价值

孕妇和儿童的磁共振检查,核心是在“获益”与“风险”间找到平衡。对于孕妇,它能在无辐射的前提下,解决超声难以明确的胎儿结构问题;对于儿童,它能清晰显示脑部、脊柱、关节等软组织病变,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当然,磁共振也有局限性:检查时间较长、对运动敏感、费用较高,因此不能替代超声(孕妇常规产检、儿童浅表器官检查首选超声)和X光(儿童骨折初步筛查)。临床选择时,需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家长无需因“辐射恐惧”盲目拒绝,也不应为“看得更清楚”过度检查。

了解特殊人群磁共振检查的科学知识,既能消除不必要的焦虑,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决策。无论是孕妇还是儿童,每一次检查的背后,都是“安全”与“精准”的双重追求——这正是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意义所在。

(付慧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磁共振室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