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命体征:危重患者的晴雨表

2025-08-09 17: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生命体征监测如同“气象站”般持续播报着患者的生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这五大指标,构成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核心体系。它们不仅是器官功能的“数字镜像”,更是指导临床决策的“导航灯”。本文将从指标内涵、监测意义、异常解读及干预策略四个维度,系统解析生命体征的临床价值。

一、五大基础生命体征:生理状态的数字密码

1. 体温:代谢活动的“温度计”

正常范围:36.0℃-37.2℃(口腔测量)

临床意义:

发热(>38.3℃):提示感染、炎症反应或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如脑出血)。

低体温(<35℃):常见于休克、药物过量或暴露于寒冷环境,导致酶活性抑制、凝血功能障碍。

体温波动:术后患者24小时内体温波动>1.5℃可能预示感染或输血反应。

2. 脉搏:心脏功能的“节拍器”

正常范围:60-100次/分(成人静息状态)

临床意义:

心率增快(>100次/分):可能由疼痛、缺氧、血容量不足或心律失常(如房颤)引起。

心率减慢(<50次/分):需警惕房室传导阻滞、高钾血症或药物过量(如β受体阻滞剂)。

脉搏节律:不规则脉搏提示心房颤动,交替脉可能为左心衰竭表现。

3. 呼吸:气体交换的“风向标”

正常范围:12-20次/分(成人静息状态)

临床意义:

呼吸频率增快(>24次/分):常见于肺炎、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或疼痛刺激。

呼吸频率减慢(<8次/分):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如药物过量、脑疝)。

呼吸模式:Cheyne-Stokes呼吸(周期性深浅变化)多见于心力衰竭或脑损伤;Biots呼吸(不规则深呼吸)提示脑干受损。

4. 血压:循环状态的“压力表”

正常范围: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

临床意义:

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可能由颅内压增高、疼痛或子痫前期引起。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需区分感染性休克(暖休克)、心源性休克(冷休克)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脉压差:>60mmHg可能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0mmHg见于心包积液或严重心衰。

5. 血氧饱和度:氧合功能的“指示灯”

正常范围:95%-100%(指脉氧监测)

临床意义:

SpO₂<90%:提示低氧血症,需立即评估呼吸通路(如气管插管位置)、肺通气功能或氧合能力(如ARDS)。

SpO₂与PaO₂差异:当SpO₂>95%但PaO₂<80mmHg时,可能存在碳氧血红蛋白血症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二、动态监测:捕捉病情演变的“蛛丝马迹”

1. 趋势分析的重要性

单一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可能具有误导性,需结合24小时趋势判断:

体温曲线:持续>39℃可能为脓毒症,而“双峰热”提示复杂性感染(如肝脓肿)。

血压轨迹:术后患者血压逐渐下降可能为腹腔内出血,而突发低血压需警惕肺栓塞。

呼吸模式转变:从浅快呼吸转为深慢呼吸可能为呼吸肌疲劳前兆。

2. 多参数关联解读

生命体征需整合分析:

“高温低脉”组合:体温>38.5℃且脉搏<80次/分,提示相对缓脉,多见于伤寒或颅内感染。

“低压高呼”组合:血压<90mmHg伴呼吸>30次/分,高度怀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休克。

“低氧高碳”组合:SpO₂<90%且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50mmHg,提示通气不足或呼吸抑制。

三、异常处理:分级响应的“急救链”

1. 红色预警(立即干预)

收缩压<80mmHg持续5分钟以上

SpO₂<85%伴呼吸窘迫

意识水平突然下降(GCS评分减少≥2分)

措施:启动快速反应团队(RRT),进行气管插管、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2. 橙色预警(30分钟内处理)

体温>39.5℃或<34℃

心率>130次/分或<40次/分

尿量<0.5ml/kg/h持续2小时

措施:完善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电解质),调整镇痛镇静方案或优化容量管理。

3. 黄色预警(持续观察)

体温波动>1℃/小时

呼吸频率18-22次/分(较基线增加50%)

中心静脉压(CVP)8-12cmH₂O(较前升高30%)

措施:增加监测频率(从每4小时改为每2小时),准备备用干预方案。

四、技术革新:从手动记录到智能预警

1. 连续监测系统

无线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实时传输生命体征至中央监护站,减少人为记录误差。

多参数融合算法: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异常模式(如即将发生的心脏骤停前兆)。

2. 早期预警评分(EWS)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综合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水平,评分≥5分触发高级生命支持。

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2):增加血氧饱和度和氧疗需求评估,更适用于呼吸系统危重患者。

结语:生命体征的“翻译官”角色

生命体征是患者与医护团队沟通的“无声语言”。每一个数字的波动,都在诉说着器官功能的挣扎或恢复。作为护士,我们不仅是数据的记录者,更是异常的发现者、趋势的预测者、干预的决策者。通过精准监测、科学解读和及时干预,我们能够将生命体征的“晴雨表”转化为患者康复的“路线图”。记住,在ICU的战场上,对生命体征的敬畏与掌控,就是对患者生命最大的尊重。

(李喜慧 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