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因此器械有效的清洗是确保患者安全、防止感染发生的关键环节。然而,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预处理不彻底往往被忽视,已成为器械再处理质量中的“隐形杀手”,让所有的灭菌努力付诸东流。本文将深入探讨预处理不彻底对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生化危机”,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预处理不彻底:灭菌路上的“绊脚石”
预处理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前的关键步骤,其目的在于去除器械表面的肉眼可见的污垢、血液、组织碎片等污染物,为后续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创造有利条件。预处理不彻底,意味着这些污染物可能残留在器械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碍灭菌因子(如蒸汽、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渗透,从而导致灭菌失败。
二、血液残留:灭菌效果的“隐形杀手”
血液等生物残留物不仅含有大量微生物,其本身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这些物质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过程中可能形成难以去除的碳化物或凝固物,进一步阻碍灭菌因子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血液残留还可能成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温床”,即使经过灭菌处理,这些病原体也可能在残留物中存活,从而在后续使用中引发交叉感染。
三、预处理不彻底带来的“生化危机”
感染风险增加:预处理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器械表面易形成生物膜,影响灭菌质量甚至导致灭菌失败,严重影响患者安全。
缩短器械使用寿命:器械预处理不到位会造成器械故障、损坏,缩短器械使用寿命。
医疗资源浪费:由于预处理不到位,需要增加器械再处理的时间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影响器械再供应时间。
医疗信誉受损: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导致的感染事件,将严重损害医疗机构的信誉,影响医患关系。
四、如何避免预处理不彻底带来的“生化危机”
强化预处理意识:预处理应从使用者发起,使用者应在使用后及时去除器械器具物品表面的明显污染物,根据需要做保湿处理。
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医疗人员进行预处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告知预处理的意义提高依从性同时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方式和工具进行预处理。
加强质量监控: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如视觉检查、显微镜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等,对清洗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及时维护与更新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对于老化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新或升级。
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鼓励医疗人员及时反馈预处理和灭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优化预处理流程。
五、结语
预处理不彻底导致的血液残留等生物污染,是医疗器械灭菌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它不仅影响灭菌效果,还可能引发交叉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处理环节,加强培训与教育,采用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和工具,严格遵循预处理流程,加强质量监控,及时维护与更新设备,并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与灭菌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守护患者健康而努力。
(牛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一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