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头里的“银行”:存得少,花得快
我们的骨头不是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一座日夜施工的“动态建筑”。成骨细胞是勤劳的建筑工,不断建造新骨;破骨细胞则是拆迁队,负责分解旧骨。年轻时,存钱(成骨)速度远大于花钱(破骨),骨量持续增加,3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但过了这个黄金期,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锐减,拆迁队突然变得异常凶猛,骨量入不敷出。当骨质流失过多,骨头变得如蜂窝般疏松多孔,轻轻一碰就可能折断——这就是骨质疏松。
二、补钙≠治骨松:被忽视的关键拼图
“补钙就行”是最大的误区!钙确实是骨骼的基石,但问题在于:
1.吸收难:吃进去的钙,需要维生素D这个“运输队长”打开肠道吸收通道。残酷的现实是,我国60岁以上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90%以上!没有它,大部分钙只是“肠道匆匆过客”。
2.留不住:即便钙吸收入血,还需要维生素K2这位“导航员”,精准将钙“锚定”到骨骼上,而不是错误沉积在血管(造成硬化)或肾脏(形成结石)。
3.挡不住流失:即使钙到位了,如果体内破骨细胞过于活跃(如受衰老、激素变化影响),骨质依然在疯狂流失,补的速度赶不上拆的速度。
三、科学“强骨”方案: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1.对抗骨质疏松,需要系统性作战:
基础营养:钙+D是底线
钙:每日1000-1200mg。1盒牛奶(250ml)≈300mg钙,1块豆腐(约100g)≈130mg钙,绿叶蔬菜(如芥蓝、苋菜)也是好来源。食补不足时考虑钙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
维生素D:日晒是免费来源(裸露手臂、脸,夏季15分钟/冬季30分钟),但中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多数需额外补充(通常每日800-1200 IU)。务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目标>30ng/ml)。
2.加固骨骼:药物是主力军(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刹车片”类(抗骨吸收):如口服阿仑膦酸钠(每周一片)、静脉输注唑来膦酸(一年一次)、皮下注射地舒单抗(半年一针)。它们能强力抑制破骨细胞,减缓骨质流失。
“加速器”类(促骨形成):如特立帕肽(需每日注射),适合已发生骨折的严重患者,能刺激成骨细胞造新骨。
3.力学刺激:运动是骨骼的“充电器”
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爬楼梯)能给骨骼施加有益压力,刺激成骨。李阿姨康复后,医生开的处方里除了药,还有“每日快走30分钟”。
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小哑铃、弹力带练习)能增强肌肉保护,减少跌倒风险。
平衡训练(如太极拳、金鸡独立)是防跌倒的关键!
四、何时筛查?关键信号别忽视
女性≥65岁,男性≥70岁:建议常规筛查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
高危人群提前筛查(不限年龄):绝经后女性、有脆性骨折史(如轻微跌倒就手腕/髋部骨折)、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消瘦(BMI<19)、父母有髋部骨折史、吸烟酗酒者。
报告解读:T值≤-2.5 即可诊断骨质疏松;-1.0 至 -2.5 为骨量减少(要警惕干预)。
(徐东伟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民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