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术后清醒不懵圈:麻醉后 “重启” 身体的小技巧

2025-04-20 11: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结束后,身体就像一台刚刚完成系统更新的机器,需要慢慢从麻醉的 “休眠模式” 切换到 “正常模式”。这个 “重启” 过程如果顺利,就能避免头晕、恶心、浑身无力等 “懵圈” 状态。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让身体平稳苏醒的小技巧。

一、呼吸 “唤醒”:给肺部开个 “通风口”
术后清醒的第一步,往往从调整呼吸开始。麻醉药物会让呼吸肌暂时 “偷懒”,肺部就像蒙了层薄纱,需要主动 “通风” 才能恢复活力。

1. 小口呼吸:别让肺部 “受惊吓”

刚醒来时,别急着大口喘气,先试试用鼻子轻轻吸气,再用嘴巴缓缓呼出,就像给气球慢慢充气再放气。每次呼吸保持节奏均匀,大概 5-6 秒一次,让肺部有足够时间舒展。这样做能避免胸腔过度扩张带来的不适,也能让氧气平稳进入血液。

如果感觉喉咙有点痒,可以在呼气时轻轻咳嗽两声,但别太用力,就像清嗓子一样,既能排出肺部的痰液,又不会牵扯伤口。

2. 跟着节奏:让呼吸有个 “导航仪”

医护人员可能会用一个小气球似的呼吸训练器,对着它慢慢吹气,看着里面的小球升起又落下。这就像给呼吸装了个 “导航仪”,能帮着掌握力度和频率。每次练习 5-10 分钟,每隔 1-2 小时来一次,肺部会慢慢找回 “工作状态”,头晕、胸闷的感觉也会减轻。

要是没有训练器,也可以盯着天花板上的一点,吸气时想象气体从鼻尖走到肚脐,呼气时想象废气顺着喉咙飘出窗外,专注的念头能让呼吸更平稳。

二、感知 “激活”:给神经系绕 “松松弦”
麻醉消退时,身体的感知会像信号不良的收音机,时断时续。激活感知系统,能让大脑更快 “认清” 自己的身体。

1. 睁眼闭眼:给大脑 “调焦距”

醒来后别急着到处看,先慢慢睁开眼睛,盯着天花板上的一盏灯或一个标记,保持 5 秒,再缓缓闭上眼睛休息 3 秒,重复 3-5 次。这个动作能让眼球肌肉恢复灵活,也能帮大脑从模糊的 “梦境感” 中抽离出来,就像给相机镜头调焦距,让视线慢慢清晰。

如果觉得光线太刺眼,可以让身边的人调暗灯光,或者用手轻轻挡一下,给眼睛留个适应的时间。

2. 活动手脚:给肢体 “发信号”

手指和脚趾是身体最末端的 “传感器”,术后可以试着轻轻弯曲它们,就像在做 “石头剪刀布” 的小动作。先动一根手指,再换一根,然后轮到脚趾,每个动作保持 2 秒再放松。这样能刺激末梢神经,让 “清醒信号” 顺着手臂和腿传到大脑,缓解手脚发麻的感觉。

如果力气不够,也可以让别人帮忙轻轻按摩手腕和脚踝,就像给生锈的合页上点油,让肢体活动更顺畅。

三、体位 “切换”:给身体找个 “舒服窝”
术后躺着的姿势不对,不仅会加重伤口疼痛,还可能让脑袋更晕。找到合适的体位,就像给身体搭了个 “过渡驿站”。

1. 半躺姿势:让呼吸和伤口 “不打架”

刚醒来时,别一下子平躺到底,可以让医护人员把床头摇高 30° 左右,就像坐在微微倾斜的沙发上。这个姿势能让肺部处于相对舒展的状态,呼吸更省力,同时减轻腹部或胸部伤口的牵拉感,就像给伤口垫了个软枕头。

如果是下肢手术,还可以在脚下垫个枕头,让腿比心脏稍高一点,能缓解肿胀,也能让血液回流更顺畅。

2. 定时翻身:别让身体 “长铁锈”

保持一个姿势超过 2 小时,身体接触床面的部位会又麻又胀。可以每 1-2 小时翻一次身,翻身时用手轻轻按住伤口周围,慢慢向一侧倾斜,就像转动一个脆弱的花瓶,动作要稳,别太急。翻身后在背后垫个软枕固定,让身体有个支撑点。

这个动作能让背部、臀部的肌肉轮流 “休息”,也能避免肺部某一部位长期受压,减少感染的可能。

四、恶心 “刹车”:给肠胃装个 “减速带”
麻醉药物消退时,肠胃可能会像坐了过山车一样 “翻江倒海”,学会给恶心 “刹车”,能让身体少受点罪。

1. 头部固定:别让脑袋 “荡秋千”

觉得恶心时,赶紧把脑袋稳住,别来回晃动,最好保持头部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就像开车时遇到颠簸路段要握紧方向盘。可以用手轻轻按住额头,或者让身边的人帮忙调整枕头,让头部稍微抬高一点,这个姿势能减轻内耳平衡器官的刺激,缓解眩晕感。

如果嘴里有唾液,慢慢咽下去,别用力吐,以免牵动伤口。

2. 呼吸 “降温”:给喉咙 “降降火”

恶心感上来时,试试用嘴巴做 “吹蜡烛” 的动作 —— 轻轻哈气,速度要慢,就像想吹灭一根蜡烛但又不想太用力。连续做 5-6 次,能让喉咙和胃部感觉清凉一点,就像给沸腾的水浇了点凉水,让肠胃的 “躁动” 慢慢平息。

这时候别着急喝水,等恶心感过去再说,否则可能会加重不适。

五、能量 “补给”:给身体 “加慢油”
术后清醒后,身体就像快没电的手机,需要慢慢充电,但 “加油” 的方式不对,反而会让肠胃 “罢工”。

1. 小口润喉:先给身体 “打个底”

术后 1-2 小时,如果没有恶心感,可以用棉签蘸点温水,轻轻擦拭嘴唇和嘴角,让干燥的口腔湿润一下。之后再用小勺抿一两口水,含在嘴里慢慢咽下去,就像给沙漠里的植物滴几滴露水,先别急着 “灌溉”。

这一步的目的不是解渴,而是让肠胃适应 “有东西进来” 的感觉,为后续进食做准备。

2. 循序渐进:让肠胃 “慢慢转”

首次进食要从清流质食物开始,比如米汤、稀藕粉,每次只吃一两勺,隔半小时再吃一次。就像给生锈的齿轮慢慢上油,让肠胃逐渐恢复蠕动。第二天如果没有不适,可以换成稠一点的粥、烂面条,再慢慢增加量。

别想着 “补一补” 就大鱼大肉,那样会让肠胃 “超负荷运转”,反而会引起腹胀、呕吐,拖慢恢复节奏。

六、情绪 “安抚”:给大脑 “放轻松”
术后清醒时,陌生的环境、伤口的疼痛可能会让人紧张,情绪稳住了,身体的 “重启” 才能更顺畅。

1. 听点声音:给大脑 “找个伴”

可以让身边的人轻声说说话,或者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比如流水声、鸟鸣声,这些温和的声音能让大脑从 “警惕状态” 放松下来,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了松劲。别听节奏快、声音大的音乐,那会让神经更紧张。

也可以自己在心里数数,从 1 数到 10,再倒着数回来,专注的念头能转移对疼痛和不适的注意力。

2. 接受 “慢”:给身体 “点时间”

刚醒来时,可能会觉得手脚没力气、反应有点慢,这都是正常的,就像冬天的汽车需要预热一样,身体也需要时间才能 “热起来”。别着急下床、别强迫自己坐太久,累了就闭眼休息一会儿,告诉自己:“慢慢来,身体正在努力恢复呢。”

这种接纳的心态能减少焦虑,而平静的情绪会让血压更稳定,恢复也会更快。

术后清醒不是一场 “冲刺跑”,而是一段需要耐心的 “慢走”。从呼吸到感知,从体位到饮食,每个小技巧都像给身体的 “重启键” 加了点润滑油。掌握这些技巧,身体就能平稳度过麻醉后的过渡期,少点 “懵圈”,多点轻松,更快回到活力满满的状态。

(王天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