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再生障碍性贫血,你不得不知的血液危机

2025-08-16 10: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AA)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其核心病理特征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异常,无法正常生产足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医学上称为全血细胞减少症。骨髓作为人体的"造血工厂",位于骨骼内部的海绵状组织中,每天需要生成约2000亿个红细胞、1000亿个白细胞和4000亿个血小板以维持血液系统的动态平衡。当骨髓功能因各种因素受损时,这个精密的造血机制就会陷入瘫痪,引发身体多系统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

 病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它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遗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约占病例5%-10%,常见为范科尼贫血,是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除骨髓造血衰竭,还伴有先天畸形,患恶性肿瘤风险高。研究发现,该病与至少22种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缺陷降低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最终导致造血干细胞耗竭。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工业化学物质是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要诱因,苯及其衍生物危害明确,常见于油漆工等职业人群。苯进入人体在骨髓转化为有毒代谢产物,破坏造血干细胞DNA。药物相关性骨髓损伤与剂量或特异质性反应有关,部分药物常规剂量也可能引发不可逆造血功能衰竭。

3. 免疫系统异常:约70%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免疫介导性疾病,发病机制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过度分泌炎症因子,形成“免疫攻击”,导致骨髓微环境破坏,造血干细胞凋亡加速,抑制其增殖分化能力。临床研究发现,患者骨髓中CD8+T细胞比例升高,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陷,导致免疫耐受失衡。

4.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密切相关,其中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约2%-5%的重型肝炎患者会在肝炎恢复期继发骨髓造血衰竭,可能与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此外,HIV、EB病毒、细小病毒B19等也可导致该病,例如细小病毒B19能破坏红系祖细胞,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通常包括:

- 贫血: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当红细胞计数低于3.0×10¹²/L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90g/L,患者会出现典型贫血症状。早期活动后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病情进展后,轻微活动也心悸、气短,严重者安静时呼吸困难。长期贫血会致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引发贫血性心脏病,出现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

- 感染: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细菌感染首道防线,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患者进入“粒细胞缺乏”状态,感染风险大增。常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口腔、皮肤软组织和肛周区域。感染起病急,可高热、寒战,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严重者发展为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是AA患者早期死亡主因之一。

- 出血倾向: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常见,表现为四肢及躯干瘀点、瘀斑,受压部位更易出现;黏膜出血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有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最危险是颅内出血,可致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病死率高。 

 诊断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1. 血液检查:全血细胞计数(CBC)是筛查AA首要检查,典型表现为“三系减少”,即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下限。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无原始及幼稚细胞,可与白血病鉴别。

2.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确诊AA金标准,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活检。穿刺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极度或低下,造血细胞显著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活检能准确评估造血组织面积,AA患者造血组织容积<25%,可见脂肪组织增多、间质水肿和出血。

3. 排除其他疾病:因多种疾病可致全血细胞减少,诊断AA前需鉴别诊断,要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病态造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可通过酸溶血试验或流式检测确诊)、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20%)、淋巴瘤骨髓浸润、巨幼细胞贫血(叶酸/B12缺乏)、脾功能亢进等。此外,结合病史排除药物、感染等继发性因素。 

 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1. 免疫抑制治疗:适用于无合适造血干细胞供体的重型和极重型AA患者,常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方案。ATG清除异常活化T淋巴细胞,CsA抑制T细胞活化所需细胞因子。治疗持续6 - 12个月,约60% - 70%患者血液学缓解,治疗中需监测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2. 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AA的方法,适用于年龄<40岁、有HLA相合同胞供体的重型患者。移植前预处理清除异常免疫系统和残留造血细胞,再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近年来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成功率提高,但仍有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移植后约70% - 80%患者可长期无病生存。

3. 生长因子:作为辅助治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 CSF)用于中性粒细胞<0.5×10⁹/L患者,刺激中性粒细胞前体增殖分化;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常与免疫抑制治疗联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刺激血小板生成,降低出血风险。

4. 支持性治疗:是AA综合治疗重要部分,贯穿全程。输血支持方面,血红蛋白<60g/L或有明显症状时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1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时输注单采血小板。感染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处,粒细胞缺乏期保护性隔离;发生感染尽早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用药。 

 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差异大,与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方式相关。未经治疗的重型AA患者6个月内死亡率达80%,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年龄是重要预后因素,儿童和年轻患者治疗反应通常优于老年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约30%-40%患者可完全缓解,5年生存率约70%;造血干细胞移植后5年无病生存率超80%,但移植相关并发症是主要死因。部分患者可能疾病复发或进展为克隆性疾病,需长期随访监测。 

 结语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严重,但并非不治之症。随着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进步,多数患者可有效治疗甚至治愈。早期识别、及时诊断是改善预后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持续乏力、反复感染或出血症状,应尽快到血液科做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治疗中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同时,社会公众应提高对该病认识,消除对患者歧视,为其创造良好治疗和康复环境。通过医患共同努力,AA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实现疾病长期缓解。 

(牛俊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